放大圖片
■楊彤是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得主,兼今屆唯一一人主理研究而獲獎的香港科學家。馮晉研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香港有不少學生數學成績出眾,然而出色的數學家卻寥寥可數,早前勇奪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也是今年唯一主理獲獎研究香港學者的城市大學數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楊彤,絕對是其中之一。他在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指,香港尖子人才輩出,但因大學課程偏重應用性,社會又追捧修讀醫科和法律等原因,難以吸引年輕一輩投身科研,所以有意研究數學者,往往流失至外地深造又不願留港,造成「人才多,研究少」的局面,並對此大感可惜。
專研理論數學的楊彤,是近10年僅有於數學領域獲國家自然科學獎的港校學者。對香港數學研究狀況,他感受殊深。他直言,不少港生數學水平高,但卻不願留港深造,故現時香港的數學系畢業生,改選其他領域進修者較繼續深造數學者多達3倍,而即使能修畢數學博士畢業,也未必能於相關領域發展事業。
僅10%繼續進修 半數投身社會
楊彤舉例說,目前城大數學系每年畢業生中只有約5%至10%會繼續進修數學,但選擇轉往其他領域深造者卻達30%至40%,另半數則投身社會。在其數學系內,近年便有兩個尖子生畢業後轉到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升學,因為深明海外濃厚研究氛圍有利學習,楊彤雖感可惜,但最終亦予以支持,「其實就算能夠挽留,或者反而害了他們,到外國發展該會更好」。
他坦言,香港真正做數學研究的學生太少,即使成功取得博士學位,事業發展空間也未必大,與醫科、法律和金融等的前途相比明顯不及,令部分數學尖子卻步。
課程嚴謹不及內地名校
從數學專業角度,楊彤指,現時本港大學的課程設計著重實用性多於學術性,不利於培育尖端研究人才,例如部分數學科目,課程嚴謹程度便明顯不及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內地名校,亦遜於海外頂尖大學,以「微積分」這一基礎課題為例,以往大學需要花上3個學期即共54個星期時間才完成;但同一課題和內容,香港有院校只要求2個學期共36周教完,「即使較別人聰明,根基卻不及別人穩固」;而另一些重要的學術基礎學科如實變涵數和泛涵分析等,香港課程內容也似乎比較流於表面。
楊彤說,香港部分院校的數學課程設計,偏重培養學生如何將數學應用到其他領域:「雖然那可助一些學生發展事業和適應社會,但是從培養數學家和研究的角度看,肯定是不好!」
盼有研究群體氛圍吸人才
研究數學有別於醫科或工程,不重儀器,只求人才,並要求「有一定數量的人,成立群體,組建(研究)文化」。楊彤認為,目前香港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建立研究群體氛圍,吸引頂尖學生、教授及研究人員留港,「數學研究水平高低視乎學生質量,有朝一日吸引到好的學生來港留港做研究,那才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