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今年5月,中國滙豐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錄得49.6,創八個月最低位,印證內地製造業萎縮。隨著大量民營企業以及日、韓、台等外資企業前往緬甸投資圈地,有專家認為,緬甸產業配套逐步完善,以及珠三角成本上升,加上美、日製造業推行「去中國化」政策,5年後珠三角甚至長三角等地可能面臨產業空洞化。國家應該重視,在稅收、就業、人才、融資等多種手法設法幫助企業紓困。 ■記者 李昌鴻、熊君慧
記者在緬甸採訪數十位製衣、塑膠包裝、織布、箱包及貿易領域的港商,他們大多來自深圳、東莞、廣州和江門,有的甚至來自汕尾、福建廈門和江蘇常熟等地。這些行業相互配套,形成一條上下游產業鏈,一起轉戰緬甸的原因也大體相同,主因中國沿海地區大力推進轉型升級,加上迅速躥升的人工成本、勞工緊缺、人民幣升值等問題,企業經營僅錄微利甚至虧損。
東莞三分之一廠房空置
珠三角曾經是中國對外開放橋頭堡,加工貿易一度佔內地GDP四成以上。「因為倒閉和外遷,作為製造業重鎮的東莞已有約三分之一廠房空置,初現產業空洞化。」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中心主任丁力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在東莞從事織布的柏林布業董事長周柏熙說, 2006年在東莞招工時,年輕工人每月工資僅600元至800元(人民幣,下同),今年招工時工資達到2,200元,而且招不到年輕工人,來應聘的大多是50多歲人士。
在深圳開廠的何廣健表示,已斥資數千萬進行轉型升級,加強自動化,但近年勞動成本大幅上升,公司去年開始虧損。「為了公司生存和發展,不得不去緬甸尋找機會」。周柏熙和何廣健的遭遇反映出珠三角製造業的普遍困境:營商環境日益艱難,企業萌生退意。
地方土地財政谷高租金
為何珠三角營商環境不斷惡化?丁力分析,主要是地方政府過分倚重土地財政政策。「廣東轉型升級需要一定周期。近幾年地方土地成本上升極快,地價推高房價,房價推高住宅和廠房租金,其惡果是帶動勞力成本節節上升,企業迫不得已出走尋找低成本的窪地。」
記者深入東莞多個鎮工業區採訪,觀察到廠房空置率或更為嚴重。以道滘、長安為例,多個工業區廠房空置,門口貼滿招租廣告。在道滘汽車站附近的一工業區空蕩蕩,只有緊鎖的廠房。一家製衣廠已變成洗衣房,一隻大黑狗悠閒地睡在門口。
.走到長安鎮沙頭南工業區,廠房空置也使得周邊商舖關門歇業,商舖老闆自願降價兩、三成招租。潮州人吳先生經營的雜貨店生意較以往降一半多,老闆正為孩子的學費發愁。旅店業務也下降四、五成。受大量外資工廠撤離的影響,許多以前靠出租廠房大富大貴的東莞村鎮都陷入財政困境,有的甚至背負逾十億元債務。曾經是世界工廠代名詞的東莞,頭頂光環逐漸褪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