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中國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神十首課 迷倒千萬師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6-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為青少年進行中國首次太空授課。圖為北京人大附中地面課堂。 中新社

——亞平演示吞食水珠 製魔幻水球 「大力神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中國太空第一課昨日上午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中完美開講。太空教師王亞平,在指令長聶海勝、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完成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5項太空實驗。吞食水珠、製作魔幻水球、「大力神功」……活潑的王亞平生動地展示出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令全國6,000多萬中小學生和老師大呼過癮。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主講」,神十女航天員王亞平昨日上午10時17分,從天宮一號「太空課堂」上傳來熟悉的問候,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地面課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僅用一指「推開」聶海勝

 在「助教」聶海勝、攝像師張曉光與地面打過招呼後,王亞平馬上進入狀態。「在太空失重環境中,我們各個都像是『身輕如燕』的武林高手」,只見她僅用一個手指頭,就使出「大力神功」將正在「懸空打坐」的聶海勝推出幾米遠,地面課堂上響起掌聲和歡笑聲。

 「太空中航天員想要知道自己是胖了還是瘦了,該怎麼辦呢?」王亞平估計賣個關子,「不用擔心,我們有專門測質量的裝置——『質量測量儀』」。只見聶海勝將自己固定在測量儀上,體重顯示為74千克。王亞平解釋說,太空中的質量測量儀,應用的是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物體受到的力等於它的質量乘以加速度。

 王亞平隨後演示了太空中的單擺運動。T形支架上的黃色小鋼球,並沒有在力的作用下出現地球上常見的往復擺動,而是開始圍繞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隨後,她拿出玩具陀螺,演示高速旋轉陀螺的定軸特性。

水膜水球實驗引來驚歎

 太空課堂中的水膜和水球實驗,最受同學們歡迎。只見王亞平拿起一個太空人飲用水袋,打開止水夾,水並沒有傾瀉而出。輕擠水袋,在飲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顆晶瑩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動水袋,水珠便懸浮在半空中。

 王亞平笑著說,「如果詩仙李白在天宮裡生活,大概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為,失重環境下水不可能飛流直下。」水珠依舊漂浮在空中,調皮的王亞平一口吞掉水珠,心滿意足地說「正好可以潤潤嗓子」。引來地面課堂上同學們的笑聲。

 接著,王亞平將一個金屬圈插入飲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形成一個漂亮的水膜。然後慢慢地向水膜注水,不一會兒,水膜就變成了一個大水球。她用注射器把紅色液體注入水球,紅色液體慢慢擴散開來,晶瑩透亮的水球變成了「紅燈籠」。神奇的液體表面張力,引來地球上人們的不斷驚歎。

 在奇妙的太空現象和精彩的演示中,40多分鐘的課堂時間過得飛快。同學們依然意猶未盡,不斷發問。

 三位航天員對問題做出解答後,中國第一堂太空課接近尾聲。在寄語同學們刻苦學習,繼續探索太空後,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三人向地面課堂揮手告別。

相關新聞
神十首課 迷倒千萬師生 (2013-06-21) (圖)
專家:中國太空課 科技含量勝美國 (2013-06-21) (圖)
特稿:載人航天更貼近民眾生活 (2013-06-21) (圖)
天地互動:「看到外星人 能拍照給我嗎?」 (2013-06-21) (圖)
太空製造水膜解構 (2013-06-21)
太空陀螺運動解構 (2013-06-21)
港生盼圓夢 探太空奧秘 (2013-06-21) (圖)
特寫:中美「太空教師」 天地飛鴻致意 (2013-06-21) (圖)
澳門學生:望與航天員直面交流 (2013-06-21) (圖)
母校盛讚:「她是合格老師」 (2013-06-21) (圖)
話你知:首位太空教師摩根 曾與死神擦肩而過 (2013-06-21) (圖)
女學者騎蛟龍探海 帶回冷泉區水樣 (2013-06-21) (圖)
王亞平今太空授課「失重液面張力」 (2013-06-20) (圖)
港學者騎龍深潛 探南海冷泉區 採獲蜘蛛蟹 (2013-06-20) (圖)
邱建文實戰告別空談 (2013-06-20) (圖)
香江第一人 高清攝管蟲 (2013-06-20)
蛟龍號深潛事件簿 (2013-06-20) (圖)
博士生精算朝核爆威力 (2013-06-20)
習近平:對黨風之弊大掃除 (2013-06-19) (圖)
專家解讀:脫離群眾是中共最大執政風險 (2013-06-1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中國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