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畫家陳漫天眼中的東安古蹟
湖南東安,有著大量的歷史建築古蹟。歲月風霜、斗轉星移,如今,這些古蹟已然一點點倒塌,一點點消失。為了留住它們的過去,內地著名油畫家陳漫天組織了「告別東安」的文化行動,以此喚起人們留住文化、留住歷史、留住記憶的心靈。對東安那一片建築群,陳漫天的心中,是最後的告別,也是永恆的感傷。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2010年10月,陳漫天通過一個在長沙的東安商人的邀請在他的帶領下用兩天時間走訪了東安縣境內的席寶田的故居、葉兆蘭的舊宅、榮維善的莊園、唐元甫的故居和墓地,以及東安縣政府附近即將拆除的蔣家院子,還不包括唐生智的公館,這些都只是東安「湘軍文化」的部分景觀。他們每到一處,古建築滿目千瘡百孔。痛惜之情,無以名狀。告別東安,由此展開。
東安古蹟:中國建築藝術的瑰寶
建築是歷史文化最直接的載體,明清兩代的全部建築都在東安有完整體現,最早的建築是宋帶的,而且因為東安出了一支著名的湘軍地方武裝,所以太平天國、同治年間的建築更加經典,不是一般的民居,而是官家大宅,這體現了中國南方最高的建築藝術,也是湘軍文化、湖南歷史的一部分,其文化價值巨大。
湖南永州東安縣保存有明代到清末的大量古建築,特別是清末湘軍建築堪稱湖湘文化的代表作。東安縣在清朝末年出了提督(類似大軍區司令)、總兵(類似軍分區司令)、布政使(類似省長)、道台(類似副省長級)20多人,各級武將文官逾200人,都是隨「精毅營」主帥席寶田參加曾國藩湘軍的東安人。這些人隨湘軍領袖曾國藩東征西討、鎮壓太平軍,抵抗英法日帝國主義,建立了功勛,最後做了大官,在外獲取了巨額財富,帶著天下的能工巧匠回到家鄉東安,大興土木,建築了宏大的莊園,有的可以住千人,屋連屋數華里不絕。
陳漫天告訴記者,席寶田的故居、葉兆蘭的舊宅、榮維善的莊園、唐元甫的故居和墓地,以及鐵爐村、蔣家院子、桑家院子、張家院子、周家大屋等明清古建築群落,還不包括唐生智的公館,這些都只是東安明清古建築群的部分景觀。他們建造的這些故宅,集湖南傳統民居、江浙園林、海派建築特色於一體,是那個時期的特色建築,為湘南所獨有。特別是東安縣城的蔣家院子,堪稱湖南的石庫門,周家大屋也是明代建築的經典,有非常重要的建築文化學術意義,其價值無可估量。
無可奈何的文化逝去
東安的歷史建築,經歷了歲月的侵蝕,如今在現代化的大潮之下,土地的開發、城鎮化的推進,當地居民文化保育意識的淡漠,都使得東安價值甚高的建築群,漸漸倒塌、荒蕪和消失,從而從歷史的舞台和地理的現實中逝去。
每一次去東安,陳漫天都會發現,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遺存正在被一點一點地侵蝕、毀滅!他於2010年開始先後3次赴東安縣考察,開展對這個地區的明清古建築的保護呼籲工作,並發起上海湖南同鄉會聯名寫信給省政府、縣政府呼籲保護,省長親自批示省文物局轉東安縣政府,縣政府也對上海湖南同鄉會給予答覆承諾開展保護。
2012年7月陳漫天再次到東安時,東安的古蹟建築已經一點點倒塌、消失……保護故土、歷史的遺跡,在陳漫天看來是自己的責任。他告訴記者,當他覺得自己不能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這些存在了200年、500年風雨不倒、甚至更早到建於南宋時期的歷史建築藝術瑰寶能繼續在當代安然的留存下去時,應該讓藝術家、文人以及一切關心文化的義工們,為東安的歷史建築,進行一次最後的道別。所以本著對歷史文化認真的態度,他認為,必須對保護的工作進行一次有意義的創新式總結。
告別:搶救性藝術創作
經過數次的調查、走訪和了解,陳漫天已然確定,東安的文化建築古蹟,已經難以保存,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且這個時間會很快到來。因此,他決定以「告別」為主題,發起民間的文化搶救活動。
陳漫天告訴記者,他曾經在上海的湖南同鄉中,發起呼籲保護活動,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和響應,但最終決定啟動時,卻發現不少人口惠而實不至。於是他在自己的圈子中組織去搶救性的拍攝和寫生活動。這樣的做法,被文化圈中的不少人戲成稱為「遺體告別活動」。陳漫天本人覺得這樣的稱呼很合適,於是就用了這個名稱——「告別東安」。他先於2012年7月下旬去東安呆了5天,對當地尚存的古建築遺蹟進行了拍照,搜集了2000多張的風景建築及構件照片,力求經典、完整,為將來出畫冊作好準備。
告別東安的活動,當代藝術家、畫家、工藝美術家和職業攝影師有10餘人。大家總的態度是一致的,是想通過集體的呼籲能夠停止對古蹟的破壞,保存這一片文化的空間。隨後,他又於2012年8月20日組織藝術家、攝影師、企業家、金融家、人體模特、媒體記者等共計10車40餘人,分別由長沙、上海、北京、衡陽、景德鎮、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地出發,到達東安縣進行人體行為藝術攝影活動,想盡最後努力引起各方面的重視,提升大家的文化保育意識。但令人悲傷的是,隨著歷史建築古蹟一點點消失,那只是個善良的願望和夢想罷了。
縱觀整個告別東安活動,留給陳漫天印象最為深刻的事情,就是每次去東安,古蹟都會比自己上一次去時更加破敗。據悉,陳漫天到過東安五次,每次都因為破壞速度之快而震驚,但久而久之,任何人都會麻木,因而,任何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他前一次看到還在的很多東西,這次再找已經無影無蹤、灰飛煙滅了!「我們明白,我們雖無力阻止這個時代的拆毀歷史古蹟的狂潮,但我們可以通過鏡頭和書籍記錄下這些即將湮滅的文化藝術瑰寶!我們有義務為子孫後代記錄下這些即將湮滅的輝煌的歷史!」這是陳漫天的文化獨白。
逝去古蹟,傷感的心靈
東安這樣的個案,在內地還有很多。陳漫天覺得,像東安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很多,文革期間,不理智的中國人毀了一批廟宇,但對於歷史建築並沒有傷筋動骨,那些東西還在那兒,不會拆,而且那時候販賣古董是要坐牢的。改革開放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起步,因為有了房地產開發,歷史建築才會被大量拆毀!現在全國大城市幾乎一個樣子,全國的小縣城也幾乎一個模樣了!什麼都要拆了新做新建。在不正常的經濟增長觀念下,遭到毀滅的,就是文化。
陳漫天認為,如果說,在文革時期,中國人是在愚昧之下去毀滅、糟踐文化和歷史,則如今的中國人則是在現代化的名義下堂而皇之地與歷史、文明的記憶告別、再見。陳漫天告訴記者,對東安那片古建築,他們盡最大的努力,搞了最後的告別,留在心靈中的,則是永遠的傷感和無奈。
對於未來,陳漫天覺得,加強文化遺蹟的搶救性保護、加大投入,不以失去文化符號為代價去推動現代化,這是政府的神聖職責;提升自我的文化保育意識,增進對土地上的歷史認知,這是民眾需要完善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