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自稱居住「豪華劏房」的碩士生林小龍,因為父母婚姻觸礁,他毅然出走,蝸居在不足40呎的劏房;重慶畫家宋鈺,曾為口奔馳放棄所愛,卻意外因為一段兩地情緣,重拾畫筆在香港再度出發……第四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的優勝者新鮮出爐,十位不同背景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譜寫一段段生命的情歌。 ■文:本報實習記者 馬翠媚 圖:新鴻基地產提供
碩士生林小龍的《我的豪華劏房生活》,是今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的其中一本優勝作品。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到體驗低下階層的奔波勞碌,林小龍坦言離開父母的護蔭,才驚覺自己的脆弱:「原來生活在四、五百呎的幸福都得來不易,但甜酸苦辣都是一種品嚐。」當時他住在冷氣、浴室、廁所俱存的「豪華劏房」,將從未駭聞的經歷輯錄成書,連指導老師都不禁取笑他:「如果換轉另一個人遇到這種環境,可能會苦口苦面,但他永遠都笑著面對。」
豪華蝸居 苦中作樂
林小龍是公開試的長勝將軍,口耳相傳下,有不少同學都慕名找他補習,令他在蝸居內都足以糊口。無論象棋、中文、歷史等他樣樣皆精,年紀輕輕已經桃李滿門,他更笑言:「我覺得坐在廁所同六個學生補習,仲型過補習天王!」。巧合地記者會當日,小龍重遇其中一名徒弟,他徒弟形容小龍當時的家:「樓下站滿妓女,樓梯旁全是垃圾,其實每次行過都很怕。」而小龍則謂在劏房生活是一種難忘的體驗,他盼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讀者,在書中與他一起品嚐生活、反思存在和幸福的意義。
而今屆比賽首次延伸至內地,讓香港與內地兩地人士同場較量。如果要數小龍是同根,居港的內地畫家宋鈺就是同生的港人。一個用文字、一個用畫作,兩個創作背景截然不同的人,在香港這個文化熔爐裡,用不同的姿態,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兩地情緣成就畫家夢
宋鈺是重慶人,自小與畫筆為朋,夢想成為一名畫家。然夢想敵不過生活,她說長大後曾一度放棄畫畫,其後遇上現任丈夫,才令她有勇氣用雙手畫出心中一片天。她解釋:「婚後的我才來港生活,當時不黯廣東話、對香港沒有歸屬感,感覺很孤獨,這時我才想起畫筆。」現在從事設計工作的她,已經說得一口地道的廣東話,對於香港亦有不同的體驗。她又形容香港雖寸金尺土,但只要有心,在這裡亦可以發掘很多的機會。
跳脫筆觸 看繁華以外
在宋鈺的著作《知了》,封面畫有一個掉落地上的甜筒,她不斷著記者感受她想帶出的信息:「當手中的雪糕跌在地上,你感覺是難過、憤怒還是懷念呢?」由簡樸的生活跳入到這座節奏急促的城市,在小小的書脊裡,宋鈺用輕鬆跳脫的筆觸,承載著屬於自己的大千世界。她希望讀者可以透過她的畫作,感受香港以外的輕鬆自在。
對於兩地藝術的差異,宋鈺直言雖然同為中國,但兩地的藝術風格截然不同,如內地的文藝氣息較重,而香港的較為商業化。問到她喜歡何者,她謂兩地的藝術各有優勢,所以根本無從比較。而她亦鼓勵一些年輕的畫家,不要輕言放棄夢想:「如果想成功,首先你一定要很喜歡、很喜歡那東西。」
年輕是創作資本
本地漫畫家兼填詞人小克,是今屆比賽評審之一。小克形容宋鈺的著作比較感性:「在她的書內,可以用異鄉人的角度重新審視香港。而另一本由港人郭家麒所繪製的優勝作品《日月星傳》,則從理性角度出發,用冷靜、精密的筆法,重現灣仔日月星街的風土人情。」他又說在評審過程中,看到不同文化的人,互相學習彼此的文化。
而另一位評審、本港著名舞台劇導演兼編劇林奕華表示,今屆作品反映年輕一代的創意:「年輕有年輕的風景,他們的作品有強烈的當下感,透過年輕的當下創作非常重要。」他還說創作不拘泥於領域,來自兩地的參加者均展現不同的風格。
兩地作家各懷夢想
由新鴻基地產、三聯書店共同舉辦的「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自2006年開始至今已資助了33位年輕人出版首部個人著作。今屆十本的優勝作品將於書展期間推出面世,當中包括虛擬小說《Unfriend Me》、旅行隨筆《不存在的旅行》、繪本《日月星傳》等。
三聯書店總經理李濟平表示,今次的比賽首次衝出香港、延伸至內地,令兩地的人可以同場競技,過程中她大感驚喜:「年輕的作家做事沒有框框局限,一人有一個世界,與歷來的作品相比,今屆更成熟、更多元。」新地執行董事陳國威則謂,兩地的參加者皆懷有夢想,發放出一股青春的正能量,更形容這十位出爐作家是文壇新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