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由於學校資源不足,李玉雯(右二)新學年升高中後,部分科目要被迫「轉台」改以中文學習。 香港文匯報記者陳鳴 攝
——初中同開中英文班 高中多只提供「單聲道」選修科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鳴)教育局在2010年落實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容許學校按收生水平,在初中開辦特定比例的「英文班」。3年過去,現讀中三的首屆「微調」學生將於9月升讀新高中,但多所「一校兩制」即於初中同時開辦中、英文班的學校,原來都因資源所限,只能於高中提供「單聲道」選修科,令不少學生要被迫「轉台」,例如初中3年以英文讀理科、地理,中四起卻需要改以中文上課,大大影響學習。為支援學生,有學校要每星期額外加開以英文教學的課後補習,無奈令教師壓力百上加斤。
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現有5班中三,兩班各科主要以英文教學,另三班以中文為主;但至新高中,該校只能於5個選修科如物理、化學等同時提供中、英文授課,其他科目均只有中或英文班其中一種。
教材測驗「打孖上」 教師受壓
校長鄭德富在接受本報訪問時直言因資源所限,未能聘請更多教師支援全部高中科目開辦雙語班;而即使有「雙聲道」的選修科,有教師要因分別以兩種語言授課,同日上兩堂會「來不及轉channel」,而每次出教材、測驗都要「打孖上」,壓力大增。
該校中三生李玉雯希望成為護士,初中主要以英文學習的她指,大學護理系都以英文教學,原希望於高中以英文選修生物及化學。但學校只開中文班生物,時間表更與英文班化學相撞,最終兩科都只能夠用中文修讀,她對此大感無奈,「初中用英文讀,高中用中文,大學又用回英文,很麻煩。上了高中後,更要花時間再讀過那些中文生字」。
課後補習 教師工作量增
同是「一校兩制」的風采中學,校長曹啟樂則稱,受資源所限該校新高中部分科目如地理只可開辦中文班,但有學生仍希望用英文報考,惟有每星期另開辦1堂課後補習,每次2小時,但代價是教師工作量增加。他坦言效果不理想,只屬「無辦法之中的辦法」。保良局胡忠中學校長曾建強亦指,因教師人手不足,額外資源已調往支援英文及通識科,新高中所有選修科都只得全中或全英。
盼設獨立委會檢討微調銜接
津中議會主席林日豐表示,「微調」下新高中銜接不順利情況普遍,大部分雙語學校都欠資源,「教育局常批評我們津貼餘錢太多,實情是我們有很多地方尚欠支援」。他希望當局成立獨立委員會,檢討新高中各事項,微調銜接應屬其中之一。
東區家教會聯會副主席趙明也慨嘆,學生初中用英文學,之後被迫轉用中文,「好可惜,浪費之前所學」,而教學語言「轉來轉去」,更會對其準備公開試帶來負面影響。
教育局發言人回應本報查詢時指,微調下學校制定校本教學語言時,須考慮學生銜接高中課程安排,當局2010年推「優化提升英語水平計劃」,為每所中學批最高100萬元作支援,而微調政策每6年的周期都會作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