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古城居住75年的陳德榮表演京劇名段《望江亭》。
上月25日下午,昭通古城畔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內,一場別開生面的京劇演出正在進行。為歡迎遠道而來的貴州京劇朋友,陳德榮很早就開始精心準備,唱完一曲《望江亭》,又表演了一齣《楊門女將》。
儘管已近80歲,陳德榮依然聲音洪亮、音色淳美,京劇是老人一生的摯愛。「小時候,都是跟著美國唱片學唱京劇。家裡有一台手搖唱片機,唱片都是美國勝利唱片、英國百代唱片等製作,從上海運到昭通的,可惜後來勝利唱片也不存在了。」說到這裡,老人一片惋惜之情。
一票難求 唱戲抗日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原多地淪陷,重慶和昆明也相繼遭到日本飛機轟炸,偏居一隅的昭通成為了大量難民躲避戰亂的避難所,難民的到來也帶來了中原燦爛的京劇藝術。1939年昆明至昭通的公路通車後,昭通上層人士親自到昆明、貴陽等地,用重金及專車接來了三十多名京劇演員,並創辦了昭通歷史上第一個京劇班社—怡樂戲院。
怡樂戲院的演員都是科班出身,具備很高的藝術造詣,最早在上海、南京等地從藝,後因抗戰爆發逃亡西南。因為他們的到來,昭通古城京劇藝術興盛一時。據陳德榮回憶:「當時的怡樂戲院,每天晚上都有演出,且場場爆滿,一票難求,許多觀眾買不到票依然不願離去,站在戲院外聽戲。」
為了支援前方抗日,戲班也曾創作不少抗日劇進行義演,引發不少難民廣泛共鳴,演出所得也全用於愛國捐獻。抗戰勝利後,隨著中原難民返鄉,昭通的京劇藝術一度衰落,原來的怡樂戲院也變成了現在的糧食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