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旅遊觀光(tourism)本來就是一種對異域文化或異族風情的消費行為。既然是消費,有需有供,你給錢,我做戲,大家相處愉快。但是,奧地利導演尤里塞德(Ulrich Seidi)的新作《天堂三部曲之愛》卻要告訴你,交易能否成功,觀光可否「圓滿」,取決於你的國別和性別。
來自奧地利的中年單親母親T,安頓了女兒,本打算到非洲肯雅短暫散心。結果,民俗酒店、陽光沙灘以及和她一樣的白人旅友,很快讓她心生厭倦。為了排遣寂寞,女性朋友向她大力宣揚當地的特色服務——實則是早已成行成市的男性性服務,並在她滿臉興奮又羞澀的反應下,叮囑她「讓一切自然發生」。對T來說,她顯然沒有太多經驗。
當然不會有甚麼「自然發生」的事情。酒店在其管理範圍下的沙灘將白人遊客休息區與本地黑人隔離起來,界線之外,站著一個個高矮不一,但都身材細瘦的黑人男人。一旦有白人遊客過界,他們便如餓狼一樣湧過來,兜售手裡的各種紀念品。沒有紀念品的,也靠近來,輕輕掃你的背(主要是對女人),輕聲溫柔地搭訕。他們要甚麼,再清楚不過。
反差和懸殊,在電影裡比比皆是。膚色、經濟、教育,處處顯出白人世界的優越,但T和她的團友有兩樣是絕對劣勢:年齡和身材。不僅可以做黑人男朋友的母親,在鏡頭前,她們的女性特徵也沒有半點吸引力可言:鬆弛、肥胖、變形。本來作為金主,缺點也是優點,只要肯出錢,男朋友就會用盡甜言蜜語,挖心掏肺地說我愛你。偏偏T也來自打工階層,除了花錢的審慎,更重要的是她對自己還有著深深地失敗感。這種失敗感產生的自卑,讓這些特殊服務員反過來佔了她的便宜。片中一個黑人男人找她要錢未遂,翻臉說了一句「你以為我們非洲人不需要花錢嗎?」方才如夢初醒。
氣急敗壞下,T乾脆找來在酒吧的服侍員,一個身材矮小、樣貌呆滯的黑人來她房間「服務」,以為能呼風喚雨,卻在最後遭到對方對她身體的拒絕。這徹底擊垮了她作為女性的尊嚴。
T的矛盾心理、對愛情的渴望、靠金錢和男人也無法彌補得了的空虛感,以及因為年齡而帶來的挫敗感,使電影所探討的事件有了更深的空間。那些牆壁剝落的昏暗小屋,污跡斑斑的床單,T就這樣放置和展開她的身體,又如何不引發觀眾的悲憐。這是新聞上大肆曝光的「買春團」之外,所看不到的黑暗角落。
導演用半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下「交易」的過程和對話。一個連吃飯、基本生活也顧不上的貧窮國家裡的男人們,要求他們做愛的時候充滿愛意,懂得技巧和精神溝通,這莫不是影片中對白人的最大反諷。
該片曾入圍康城影展競賽單元,它的三部曲之另兩部則講述T的女兒及妹妹的尋愛經歷。據說,三位女主角從三個不同的層面,才建構起導演對女性這一議題的表述。(首部《愛》將於8月8日在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上映。) ■文:C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