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維寶)「洋垃圾」會否增加本港堆填區問題近日備受熱烈討論,有業界人士於昨日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上表示,香港每年處理300萬噸「洋垃圾」,估計經過打壓等加工程序後產生逾30萬噸廢料棄置本港堆填區。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認為這個估計基礎薄弱,但現時並無數據顯示有多少加工廢料棄置於堆填區。
189箱「洋垃圾」陸續運回原地
今年2月內地開始實行「綠籬行動」,加緊檢查進口廢物及可回收再用的物料,截至本月22日,有189箱運載廢料經香港轉口到內地的貨櫃,因「綠籬行動」而被運回香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昨天於環境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上表示,現時有102箱相關貨櫃已經運回原出發地,其餘87箱亦會準備運走。
他強調,根據《廢物處置條例》規定,任何相關的進口廢物在本港棄置是屬於違法,相關部門會檢查廢料上的標籤,證實並非進口垃圾才能在本地堆填。他坦言,外地廢料混雜本地垃圾堆填,很難追查,但認為這樣做成本較高,回收商並不會這麼做。
轉口商入廢膠 加工廢料棄堆填
但會上有業界代表表示,有些轉口商利用本港轉口貿易開放的轉口港政策,入口低質素的廢膠積聚在香港,很多膠樽裡面有殘餘污漬,本港回收商在經過打壓等加工程序後,會產生加工廢料,需棄置堆填區。代表指出,香港每年處理300萬噸由外國進口的廢膠物料,估計當中的10%即逾30萬噸的廢料會在港棄置。黃錦星認為有關數據只是業界粗略估算,基礎薄弱,廢料加工過程中有可能會產生污水,但並非全是固體廢物,實際上並無這麼多廢料在港棄置。
回收業倡發牌 當局下月檢討
對於過去5年回收物料的出口量較入口量高,有報道指大量廢膠棄置堆填區是與事實不符。黃錦星表示,回收物料在進口和後來再出口的時候是有機會用不同的名目進行分類,令數據可能出現偏差。有業界代表亦指,塑膠物料進口時並不是無償,每噸大約300美元至500美元,所以認為並不會因轉口貿易問題將它棄掉。代表又建議,當局可實施回收業的發牌制度,並以補稅及標籤等做法,加強行業的監管。黃錦星對發牌持開放態度,將於下月回收業督導委員會議時,進行相關檢討。
會後,黃錦星補充,香港計算的回收率和進出口的轉口物料是沒有關係的。不過,當局近年發覺本地的塑膠回收量有波幅,所以委托了獨立顧問做一個詳細的研究,研究本地塑膠的狀況以優化整體效果。香港整體的回收率是根據國際慣常的做法,看到升幅和趨勢是平穩的。
業界缺依據 認說法粗略
黃錦星又稱,香港每日整體的都市固體廢物約有9千噸,其中約3千噸是工商業相關的廢料。會後與業界交談了幾句,他們表示這是業界很粗略的說法。另外,每日平均有1千噸很多是廢水或各方面的東西,廢水是指當中的垃圾有濕度,這並不屬於固體廢物,因此,相關的數字從何以來,他也很想了解有何根據。但根據當局專業的數據,整體每日的塑膠量也不過是大約千多2千噸,整體工商業的塑膠是3千噸,所以有關業界提出的相對的數字基礎上是很薄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