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蘇智良與妻子陳麗菲到江蘇省如皋探望倖存者周粉英老人(圖中),他常常自掏腰包,憑一己之力資助她們。
2005年,96歲的朱巧妹在孤苦中辭世。她是上海最後一名中國籍慰安婦。1938年,朱巧妹與婆婆、姨婆和遠房姐姐一起被日軍編為「慰安組」,在家中或炮樓向日軍官兵提供「服務」,每周五次以上,直至1939年底,噩夢才劃上句號。但彼時的朱巧妹已百病纏身,婦科病、腎病,終身未癒。
民間捐款杯水車薪
朱巧妹一生貧病交加,是諸多慰安婦倖存者的真實寫照。當年被日軍暴行摧殘的妙齡女子,如今大多年事已高,生活狀況堪憂。許多人拾荒為生,窮困潦倒。由於官方援助的匱乏,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常常自掏腰包,憑一己之力資助她們,或幫忙籌集社會捐款,但也是捉襟見肘、杯水車薪。
專家籲建專項基金
2000年,有一個「亞洲女性國民基金」找到蘇智良,表示願意援助老人。但接觸後,蘇智良發現,這個組織實際由日本政府和民間募捐共同出資,「目的是給了錢,就要我和受害的老人們閉嘴。」蘇智良當然沒有接受。據透露,紅十字基金會一度曾表示捐款資助,最終卻因慰安婦問題過於敏感而擱淺。
在中國內地,戰爭倖存者目前仍是政策性救助的空白點。慰安婦、細菌戰受害者、被強擄勞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等戰爭受害特殊人群,目前生活資助絕大多數來自民間的零散資助。多年來,不斷有專家呼籲各地應盡快建立專項基金會,將這些老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蘇智良痛心地說,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從2000年開始對倖存者進行自主性捐助,標準為每人每年4000元。但是依靠社會募捐的力量仍然十分薄弱,他建議,政府部門將對慰安婦、大屠殺倖存者的援助制度化,讓這一批民族歷史血淚的見證者,有略為舒適的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