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日子在專欄提及有關粵劇全女班的資料匱乏。這兩個月花了點時間做資料搜集,綜合不同的渠道和說法,溫誌鵬的《粵劇女班之初探》、黃德深的《粵劇全女班的興起、發展和衰落》、張方衛的《三十年代廣州粵劇盛衰記》及謝醒伯、 黃鶴鳴的《粵劇全女班一瞥》,都是較多人提及的文章。
上述四篇章中,溫志鵬的《粵劇女班之初探》和我原來有點緣分,因為誌鵬兄的論文在一九九四年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辦的《粵劇研討會》上發表,當年我也受邀請發表了第一篇和戲曲有關的論文《五十至九十年代香港電台與本港粵曲、粵劇發展的關係》,而且一起收錄在《粵劇研討會論文集》一書內的「香港粵劇」組別。由於相隔二十載,如非在網上看到有人提及,也不會勾起回憶。
誌鵬兄的論文最珍貴的地方,是他訪問了當年仍在生的全女班演員。他說:「本人資料所得係訪問自廣州的雪影鸞女士及譚鳳霞女士,香港方面訪自周少英女士及一位不願透露姓氏的前女班演員,此外新金山貞先生及楊子靜先生等也提供了不少珍貴的意見做資料。被訪的女藝人中最年長者為周少英女士(九十二歲),次為雪影鸞女士(八十二歲),最年輕的譚鳳霞女士也七十多歲了。(編者按:上述歲數是一九九二年的資料。)要多位老人家思索、回憶當年的舞台演出的生活,實在使她們勞累極了,我衷心地感激她們之餘,更崇敬她們對粵劇藝術那份責任感和貢獻,在此誠心祝願她們健康、快樂、長壽。」
接受誌鵬兄訪問的嘉賓都是資深粵劇從業員,雪影鸞是「群芳艷影」第三代正印花旦;譚鳳霞是「鏡花影」的花旦;周少英是「瓊花影」的小生,其兒子是名伶羽佳;新金山貞是叔父輩的粵劇演員,熟悉傳統功架和排場;楊子靜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內地著名粵劇編劇;所以他們提供的資料,大部分屬第一手資料,或者是從曾在「全女班」工作的人員口中得知的,對於研究工作者來說,很有參考價值。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