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涂若奔)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過去十年經濟高速發展,資產價格也屢創新高。然而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從去年開始,「金磚五國」的經濟增長急劇下滑,通脹卻逐步攀升,各項經濟指標都面對諸多隱憂。近期美國和歐洲經濟有所好轉,更觸發大量資金回流發達國家,導致新興經濟體的經濟、股市和匯市都受到更大衝擊,過往的光環正在悄然褪色。
通脹攀升 經濟齊減速
新興市場的經濟騰飛始於2003年,當時由於美國大幅降低利率,刺激了大量低成本資金流入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的整體增速從此前20年的3.6%大幅上升至7.5%。「金磚五國」的平均增速更超過10%,風頭一時無兩。然而去年開始風雲突變,不僅中國經濟明顯放緩,巴西、印度、俄羅斯、南非的經濟增幅也直線下落,分別跌至0.9%、3.2%、3.4%和2.5%。今年首季更難如人意,除中國外,其餘四國的經濟增幅均未超過3%。
更糟的是,在經濟增速大幅下滑的同時,物價卻在節節攀升。今年年初,印度、俄羅斯、巴西和南非的CPI分別曾達到11.62%、7.1%、6.15%和5.47%的高位,且目前仍受到進一步上漲的壓力,呈現出典型的「滯脹」跡象。出於對金磚國家經濟前景的擔憂,國際資本紛紛撤離。
發達市場再現吸引力
而過去數年經濟表現黯淡的發達經濟體,卻開始出現轉機。美聯儲有可能提前退市,令投資者普遍憧憬美國經濟前景,據彭博統計,今年來有已近950億美元流入美股交易所買賣基金;歐元區經濟也有改善跡象,最新公布的7月歐元區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自2012年1月份以來首次突破榮枯分水嶺50。英國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更高達54.6,創下2011年3月以來最高紀錄。
「東水西流」將成趨勢
不少分析相信,「東水西流」將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表示,隨著美國經濟復甦和QE退出,全球金融市場將不可避免地實現從新興經濟體到美國的轉移。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新興經濟體不能提前採取明智的政策,經濟可能出現無法避免的巨大震盪,因為在過去美元貶值的10年中,包括美國QE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寬鬆政策導致了全球流動性寬鬆,在給新興經濟體帶來繁榮的同時,也造成其過度加槓桿及資產泡沫,特別是房地產的泡沫化。創造了「金磚國家」一詞的前高盛資產管理公司主席奧尼爾也認為,未來10年金磚國家的增長可能比過去十年慢,但他相信,其前景主要取決於這些國家圍繞人口和生產力進行的改革行動,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影響不會太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