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調查發現,逾半受訪中學生出現不同程度抑鬱症狀。 鄭伊莎 攝
——5人有1人「重症」 近三成人見「高焦慮」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青少年行為問題與精神健康有密切關係,調查發現,逾半受訪中學生出現不同程度抑鬱症狀,較去年上升6.9個百分點,每5人就有1人出現中度至嚴重抑鬱症狀,另近三成學生出現「高焦慮」狀況。至於兩者兼有的情緒病高危一族,亦有逾4%人。整體而言,中一、中五及中六學生較多出現上述症狀,女生亦較男生容易有負面情緒。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於去年10月至今年6月期間,訪問16所中學逾4,800名學生,以了解他們的抑鬱及焦慮狀況。調查發現,13%及6%受訪學生分別有中度及嚴重抑鬱,意味著約每5個受訪學生就有1人「中招」。
由於中一生需要適應升中新環境,中五生及中六生則忙於應付公開試,面對壓力下,抑鬱症狀較其他年級多,包括容易有頭痛、胃痛、失眠等;對學校的人和事容易感到憂慮、恐懼、沮喪等。27%學生指,壓力來源主要來自學業問題;其次為前途問題;外貌體形未如理想等。
游泳運動員 受挫想自殺
今年22歲的葉小姐曾是業餘游泳運動員,初中屢創佳績,但自高中開始狀態不穩,信心受挫,繼而出現過度自責、內疚、情緒低落等狀況,甚至萌生自殺念頭,「幸得親友鼓勵,我才有勇氣面對情緒問題,社工長期輔導亦助我走出困境」。經過大一停課8個月,接受了4個月心理治療,她已展開人生新一頁,現於社區中心任活動工作員,回饋社會。
拒上學外出 6天拒洗澡
黃太的20歲兒子亦患有抑鬱症,兒子當時拒絕上學和外出,有時更連續5天至6天拒絕洗澡,無正常社交生活。經過治療,兒子已逐漸康復,她提醒其他家長一旦發現子女太多負面情緒,應及早求醫。
香港教育學院心理研究學系助理教授陳小梅建議,政府應推行認知和情緒健康課程,幫助中學生建立正面思考模式;並應每年推行青少年精神健康普查,搜集青少年精神健康狀況數據,以便對於情況調撥現有資源,及早為有需要學生提供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