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秀娟研究炎症性腸病個案,發現香港每10萬人有3人發病,比12年前增加3倍。 香港文匯報記者張文鈴 攝
——亞太9地區排第二 患者腹痛狂瀉體重急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文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近20年間炎症性腸病個案不斷上升。香港在9個地區中排第二位,每10萬人有3人發病,比12年前增加3倍。患者會嚴重腹瀉及腹痛,嚴重者更可能出現急性腸道膨脹或腸穿孔。有專家建議,若出現腸胃不適持續超過一個月,並出現體重急降現象,便應及早求診。中大推算本港有超過4,000名患者,並與14間公營醫院合作建立一個全港炎症性腸病資料庫,評估本港患者人數及增加市民認知。
港個案比12年前多3倍
中文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助理教授黃秀娟及其研究團隊,2011年開始進行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研究,研究包括澳洲、內地、印度、澳門和香港等9個亞太區國家和地區,結果發現整體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有1.37人,男性患者比女性多。香港在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第二位,每10萬人有3人發病,比12年前增加3倍。研究亦發現,患者出現嚴重及潰瘍蝕穿腸道(即苼管)的情況在亞太區亦很常見。
病因遺傳飲食習慣誘發
黃秀娟表示,炎症性腸病是一種腸道慢性非傳染病,主要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腸炎,特點是腸道黏膜發炎,患者會嚴重腹瀉、腹痛、排便次數不規律兼帶有血液和黏液,嚴重者更可能出現併發症,如急性腸道膨脹或腸穿孔。她指,本港患者患上克隆氏症和潰瘍性腸炎的比例為1:1,一般在20歲至40歲發病,其病理成因未明,但醫學界相信此病是由遺傳、西方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誘發。
14公院合建炎症庫評估人數
中大指,由於炎症性腸病與腸胃炎的病徵相似,醫生及患者容易將病症與腸胃炎混淆,而延誤診治,建議若腸胃不適持續超過一個月,出現體重下降現象,就應該求診。由於本港缺乏有系統的炎症性腸病數據,中大會與14間公營醫院合作建立一個全港炎症性腸病資料庫,評估患者人數和增加市民認知。
現年36歲的黃小姐,小六開始常肚痛,多次被醫生誤診腸胃炎,至中三照小腸時才確診此症,去年炎症性腸病再復發,腸道有收窄及苼管情況,現接受抗腫瘤壞子因子療程;28歲從事演員的溫先生,他指已經常腹痛8年,隨後幾年拍劇持續經常腸抽筋和腹痛,經專科確診後患克隆氏症,經手術及藥物治療後,現病情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