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海自貿區即將正式掛牌成立,跨國公司集聚浦東新區,冀從中受益。
香港文匯報訊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即將正式掛牌成立,雖然具體細則尚未公佈,但自批准之日起,它就被視為中國政府下一步改革的風向標。自貿區細則出台在即,一旦敲定,其創新改革力度會有多大?將帶來何種「經濟活血」功效?業界對此議論紛紛。
跨國企業紛布局搶佔先機
據新華社消息,洋山保稅區物流園區部副總監逢淑光透露,雖然自貿區還未正式掛牌,但許多公司尤其是跨國企業早已開始行動,籌劃將區域性的總部落戶洋山。在上海浦東設有地區總部的德國拜耳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德友漢直言,企業十分歡迎這種打破壁壘的動作,並希冀從此間強勁增長中受益。
面對種種期盼,浦東新區商務委副主任孫永強坦言,上海自貿區並非依靠稅率優惠來吸引企業入駐,而是用制度創新作為特色,用開放形成倒逼機制,用開放促進新一輪改革。
「雖然面積並不算大,但上海自貿試驗區不是針對單一城市的『政策紅利』,而是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立足於中國經濟的大背景,上海自貿區試驗區的設立與深化改革開放相呼應,定位更具國家制度層面意義。」這其中包括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服務業開放,探索政府經貿和投資管理模式的創新。
關於上海自貿區細則包含的內容,目前大多數人的焦點集中在金融改革領域,諸如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可兌換會否在區內先行先試等方面。
冀四大領域改革接軌國際
「這一理解過於狹隘了,對於金融改革的過度關注反而忽略了自貿區內各個領域配套改革的重要意義」,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上海自貿試驗區絕非僅是一個改頭換面的自由金融試驗區,自貿區的改革試點包含了貿易、投資、金融、行政管理四大領域。
分析認為,行政管理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的轉變,以及重新定義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係。這有助於中國與國際貿易的最新規則接軌,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和積極性。
在巴克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常健看來,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成立正值中國面臨來自國內國際前所未有挑戰之際。在國際層面,外需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有所上升;在國內層面,中國正處於經歷30年高速發展後的關鍵節點,人口紅利和加入世貿紅利等逐漸減少,新的增長動力尚待發掘。
探索新增長點推動新開放
「改革就是中國最大的紅利,走到了這一步,就該選擇一個新的開放試點」,常健說,「上海完全有條件、有基礎來先行先試,立足於綜合保稅區開放的經驗,以貿易開放促進投資與金融改革,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在未來2至3年內,很多在上海自貿區試驗的內容會形成可複製的經驗,一旦條件成熟就可陸續在全國推開,以此帶動中國新一輪的開放。
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面積約為28平方公里,範圍涵蓋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