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國際 杜勁松博士
近期內地關於開放新設民營銀行的消息不絕於耳。開放民資進入銀行業的限制,是內地完善資源配置市場化機制的重要舉措。但是,若採取一窩蜂似新設眾多民營銀行,可能並不符合當前內地經濟轉型的實際情況,甚至有可能蘊含新的金融風險。開放民資進入銀行業,當前尤其需要關注金融市場的相關配套改革。
倉促上陣 恐釀新金融風險
坊間傳聞的若干有意申請民營銀行的企業,其主要理由之一是該類企業擁有較多的自由現金。其實,擁有現金並不是成立銀行的充分條件。銀行是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一家銀行能穩健持續經營,除了依賴雄厚的資本金實力外,其籌資能力(吸收存款、發行股票、債券)和運用能力(投資、貸款)缺一不可。當前股市、債市等資本市場深層次改革尚未推進、而民營銀行倉促上陣,那麼任何類似今年6月份「錢荒」之類的風吹草動都會使民營銀行首當其衝。
經過三十多年銀行業的持續改革與開放,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由國有控股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其它銀行機構等組成的多層次體系。截至今年上半年,內地銀行業總資產14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上述機構佔比分別為44%、18%、9%、28%。
應重點推進國有商銀改革
根據四大行公布的2013半年報資料,中央匯金目前持有中國銀行A股流通股96.7%,財政部與中央匯金合共持有工商銀行A股89.7%,財政部與中央匯金共持有農業銀行79.47%,中央匯金持有建設銀行57%。參考成熟市場經濟體系(除去金融危機之後通過國有化挽救銀行的特例),銀行業市場總體上仍是由若干實力較強但股東結構多元化的參與者所組成。因此,在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佔據銀行業半壁江山的情況下,應重點推進股東結構的多元化,而不是引入更多規模小、實力弱的商業銀行。
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最近的講話中,將公司治理作為未來銀行業改革的首要任務,特別是要求要防止股權過度而產生的大股東控制問題、同時防止股權過度分散可能造成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對於內地銀行業特別是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而言,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更應該高度關注前者。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
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