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蔣志強指出試行「混合沉澱」環保污泥處理方案,每年可節省約430萬元電費。 梁祖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 本港現時每天約有280萬立方米污水,須經由污水處理廠處理,再將之淨化排回大海,或轉化為污泥運往堆填區,耗費熱能及電量不菲。渠務署於2011年至2012年在沙田污水處理廠試行「混合沉澱」環保污泥處理方案,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加入微生物,減少污水轉化為污泥的時間及提升污泥質素,再將部分微生物經捷徑回流至初級沉澱池循環進行相關程序,令每年節省約430萬元電費及減少100萬千瓦時的熱能消耗,同時亦可減少2%棄置於堆填區的污泥量。
為沙田及馬鞍山區60萬市民提供污水處理服務的沙田污水處理廠,是全港最大的二級污水處理廠,現時每日處理23萬立方米的污水及產生120公噸的污泥。然而,由於每日需要處理大量污水及污泥,該廠每年消耗高達3,600萬度電。
渠務署高級工程師蔣志強指出,現時二級污水處理是使用隔篩、除砂、初級沉澱、微生物處理、最後沉澱等技術,將污水中的污物除去,並會分別聚合成可直接運往消化缸進行厭氧消化的污泥,及由於含水份較高,需經厭氧消化及脫水後,再運往堆填區的過剩活性污泥。
微生物助省時提污泥質素
蔣志強指出,處理及消化大量過剩活性污泥需使用大量能源,單是沙田污水處理廠每年便須消耗約1,000萬度電進行污泥處理。為節省能源效益,渠務署試行「混合沉澱」環保污泥處理方案,抽取部分有微生物的污泥,經過管道回流至初級沉澱池。蔣志強說:「微生物會將初級沉澱池比較微細的污染物吃掉,並因體重增加而下沉在沉澱池底,減少消化時間及改善初級污泥質素。」
蔣志強表示,新技術早於10多年前已於國際間討論,渠務署將之改良並正式應用。他指出,新技術只需12萬元安裝2條喉管,每年的營運費用亦僅為8萬元,卻可節省430萬元電費,同時亦將每年棄置的固體廢物減少700噸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3,000噸。渠務署現正研究將技術應用於大埔、元朗及石湖墟二級污水處理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