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中國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現代中國+今日香港+全球化 繁簡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0-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繁簡對照可能是學習漢字的最好方法。資料圖片

字體之爭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內地便開始統一採用簡體字,繁體字從此成為了歷史。近年,有內地學者提倡,恢復使用繁體字,形成所謂「繁簡之爭」。究竟簡體字的歷史如何?為何現在有人提倡重新使用繁體字?繁體字復興又有何意義?下文將作詳細探討。

 ■胡潔人 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作者簡介

 胡潔人博士 現任同濟大學法學院 / 知識產權學院副教授。2009年獲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糾紛解決研究中心成員、中國和諧社區發展中心項目負責人、香港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中英文論文數篇。

新聞背景:漢字簡化運動歷逾30載

 中國的漢字以往都是繁體字(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簡體字(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是現代中文的一種標準化寫法。追溯其歷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2年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收集民間主張漢字簡化的學者建議,於1954年底提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並於翌年公布在《人民日報》上。

 1955年7月,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由董必武為主任、郭沫若為副主任。該會於1956年1月通過簡化字逾500個及簡化偏旁逾50個。1964年,國務院又公告《簡化字總表》,分別收納不作偏旁的簡化字、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以及前者由後者類推的簡化字,共2,236字─即今天通行內地的簡體字。

 1967年至1969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各地紅衛兵都曾推出不同程度過分簡化的字體,文革後明令禁止使用。到1977年,文革剛結束,隨即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1986年,該方案被廢除。同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組成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並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而且聯同文化部、教育部發表《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強調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應保持穩定,以利應用。內地的漢字簡化運動遂暫告一段落。

正反對對碰:書寫快降文盲率VS展內涵傳承文化

 1971年,中國重新加入聯合國後,便全面推動中文簡體字,排除繁體字。聯合國有關一個國家使用的語言文字相關條例也規定,所有社區所使用的現代語言文字應保持一致。

 目前,繁體字主要用於香港、澳門、台灣和北美的華人圈中,使用人數超過3,000萬。簡體字用於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使用人數超過13億。另外,日本、韓國的部分漢字,近年也陸續出現簡體字。那麼究竟是繁體字好還是簡體字好呢?

 贊成漢字簡化的學者認為,簡體字令部首簡化,書寫快速,字體清晰,保持結構,和原字前後的連貫性較高,是相當不錯的簡化方法。尤其對在發展初期的內地,簡體字的簡易筆畫有利人們的學習和使用,降低文盲率。

 支持繁體字一派認為,簡體字雖然書寫起來沒有那麼多筆畫,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卻在很大程度上丟失漢字形體所表現出來的內涵和意義。有學者認為,簡體字雖然方便快捷,但會阻礙文化的傳承,文字簡化不可一刀切,簡體字若成單一標準,將令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出現斷層。繁體字像一條紐帶一樣連接中華5,000年的歷史,是語言的「活化石」,文脈嚴謹,比較清晰地體現造字原理,既便於現實應用,又便於歷史研究,不應摒棄。

台學者指筆畫多更易學

 特別是當今社會屬信息時代,相比過往人們大大減少手寫漢字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電腦輸入文字。在這種情況下,對文字傳承和文化保留顯得更重要。台灣學者杜學知在其《漢字三論》中指出,12畫的字比3畫至6畫的字更易學,而14畫至19畫的漢字就最容易學習。由此說明,繁體字比簡體字更易學,這雖是一家之說,但值得我們研究。(基礎級)

認識繁體字助了解歷史文化

 近期,內地社會提倡恢復繁體字的呼聲越來越大,引發熱烈爭論。反對者認為,繁體字太難寫,也不好記,恢復繁體字就是開歷史的倒車。而且,簡體字有利中國和鄰邦的合作,尤其是便於外國人學習漢字,這不但促進東亞地區的交流,也有助中國文化走向全世界。然而,也有很多贊成聲音,指出簡體字的步伐走得太急。贊成者認為,繁體字復興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知曉繁體字,就是知曉中國漢字和文化的由來。而漢字簡化雖是一種進步的表現,但也造成中國文化的一種隔斷。復興繁體字可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認識繁體字,有助了解中國歷史,弘揚傳統文化。

 其次,漢字所包含的東方思維方式—具象、隱喻(象徵)和會意(指事),是中國文化及其傳承的核心。這種思維形態被熔鑄在漢字裡,令其成為種族靈魂的載體,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資源之一,應被視為中國人的「第一發明」,其價值遠在「四大發明」上,卻不僅被忽略,還因文字改革而遭嚴重毀損。

 最後,考慮到當前主要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是港澳台,若內地也使用繁體字,有助兩岸交流和全國統一文字。(進階級)

饒老:文藝復興重釋傳統

 不過,對幾十年開展簡體字教育和使用的內地而言,復興繁體字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朱大可在《文化復蘇當從漢字起步》中提出,恢復繁體字對中國文明和文化有「密碼」作用,並可從以下3點做起: 

1. 宣導繁簡共存,公共空間、字典及輸入法採用繁簡加中文拼音;

2. 小學教育開始「書簡認繁」,大學部分專業掌握兩種書寫;

3. 重申簡化字方案,對錯誤簡化作出局部修正,在漢語教學和各種文字標識中可更多地實行簡、繁並用,讓人們做到識繁用簡。

 北大百年校慶時,國學大師饒宗頤在一篇文章說,中國當前應有「文藝復興」。他的意思是中國要發展,只靠經濟不行,還應有新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不等同否定現在,也不是重複歷史,而是要以當下視野對傳統文化作出新的詮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是,任何一種文明的發展都是有周期性的,而中華文化,當前也到了一個需要向前推進的新周期。真正意義上的「復興」是核心倫理觀、價值觀的弘揚,這也是文化軟實力中最重要的部分。特別在今天,當社會出現某種意義上道德迷失的時候,這更是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今天,中國的國力大幅度提升,但怎樣構建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較好辦法就是從傳統優秀文化中,提煉出最精粹、影響力最大、接受程度最廣的倫理道德觀念,並加以發揚光大,而文字正是最好的切入點。(摘星級)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舉例解釋簡體字的源起。

 2. 參考上文,舉例分析繁體字復興的背景因由。

 3. 參考上文並就你所知,比較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利弊。

4. 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繁體字復興有助中華文化的傳承」這個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5. 假設你是內地當局負責官員,你會如何回應「繁體字復興」這個訴求?試舉兩項建議並加以討論。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 《漢字由繁至簡 是復興中華的最偉大創舉之一》,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03-04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9/0/4/5/100904597.html?coluid= 123&kindid=0&docid=100904597

2. 《教育部不考慮恢復繁體字 復用六字事出有因》,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08-13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4/6/6/101046601.html?coluid= 7&kindid=0&docid=101046601

3. 《教育部解讀《通用規範漢字表》:堅持不恢復繁體字》,中國網,2013-08-28

http://legal.china.com.cn/2013-08/28/content_29845444.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相關新聞
現代中國+今日香港+全球化 繁簡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2013-10-15) (圖)
概念圖:倡議繁體字復興 (2013-10-15) (圖)
概念圖:內地黃金周 (2013-10-11) (圖)
現代中國+全球化 黃金周全民遊 名勝「超載」叫停 (2013-10-11) (圖)
國際磨合:TPP善惡難分 中國值得加入嗎? (2013-10-10) (圖)
概念圖:中國應否加入? (2013-10-10) (圖)
生命之源:給我一杯放心水 換我一個水時代 (2013-10-07) (圖)
概念圖:直飲水難行 (2013-10-07) (圖)
互補優勢:泛珠合作做大餅 香港角色更吃香 (2013-10-04) (圖)
概念圖:泛珠三角合作 (2013-10-04) (圖)
愛要趁早 多回家探父母 (2013-09-30) (圖)
概念圖:內地立法規定子女探望父母 (2013-09-30) (圖)
體壇盛事:全運會 吶喊中有爭議 (2013-09-13) (圖)
概念圖:全運會 (2013-09-13) (圖)
驗證真身:身份證存指紋 提防主人「百變」 (2013-09-06) (圖)
概念圖:內地身份證存儲指紋 (2013-09-06) (圖)
新「試驗田」:滬建自貿區 境內變關外 (2013-09-02) (圖)
(表1)上海自貿區構成示意表 (2013-09-02) (圖)
概念圖:上海自貿區 (2013-09-02) (圖)
禍從口入:食安常亮紅 何以食為天 (2013-07-1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中國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