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汪玉凱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對本報稱,在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後,政府管理面臨來自外部和內部的雙重壓力,這雙重壓力在一定意義上促成新一輪行政體制改革加速推進。
外壓:改革慢致民眾認受低
從改革開放的外部環境變化看,主要有四方面:第一,改革成就巨大,但民眾認同度下降。隨著經濟下行、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擴大,老百姓在改革中的獲益和其他既得利益群體相比懸殊巨大,有人尖銳地說:「教育改革讓人上不起學,醫療改革讓人看不起病,住房改革讓人買不起房。」
第二,經濟持續發展,代價過於高昂,突出表現為四個難以為繼:低成本出口戰略難以為繼;低端產業主導的經濟結構難以為繼;資源環境的使用方式難以為繼;勞動在收入分配中的佔比持續下降,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引發的社會問題,使社會穩定的大局難以為繼。
三是社會轉型、體制轉軌快速推進,積聚大量社會矛盾。上世紀90年代每年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平均還不到1萬宗,但這兩年每年都在十幾萬宗,這說明中國社會內在矛盾在激化。
四是國際影響力擴大,但國家形象不斷被誤讀。誤解和誤讀背後既有深刻的政治原因,也有複雜的經濟利益,特別在美國重返亞洲後正在對中國構成包圍圈。
內壓:政府結構不合理
從政府自身存在的問題看,經過六次機構改革後,中國政府由計劃經濟政府轉變為市場經濟政府。充分肯定改革的同時,也清晰地看到政府面臨的問題,「目前政府似乎越成為社會矛盾的中心。這種現象的出現,不是因為過去我們的政府沒轉變、沒改革,而是因為過去的改革解決的大部分是表層的問題,一些深層次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汪玉凱稱,政府自身有三個共性的問題:首先是政府結構不合理,政府結構是從計劃經濟演變過來,從行政架構來看,管理經濟事務部門過多、分工過細,有明顯的職能交叉和重疊;其次,政府管理運行中的深層次問題沒有解決,包括轉變職能滯後問題、政府自身改革滯後問題、行政審批過多問題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薄弱問題。最後,政府行為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尤其是一些不當行為通過互聯網、網絡事件快速傳遞,得到網友排山倒海的響應,使得執政黨的公信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