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熊君慧
「經濟腳步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在深圳灣實地考察之後,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在其微信朋友圈中寫下這麼一行字。
賣到每平米17萬元的天價樓盤「深圳灣一號」污水管網未竣工樓已建好大半,同一片區的所有樓盤均是在排水設計方案未審批的情況下已經在建甚至入伙。是什麼力量讓這些商業項目跳過審批環節推向市場?
污水管網還沒通,工程就已經開工建設;沒有排水行政許可,項目已經通過規劃審批和環評;人已經入住樓中,生活污水堂而皇之被接到雨水管道錯接錯排……面對這樣的「深圳速度」,筆者苦笑之餘不禁要問:這不是開玩笑嗎?但這一幕幕確確實實發生在了深圳最具有發展前景的深圳灣後海片區,更加炙手可熱的前海開發區僅咫尺之遙。
面對種種亂象,水務部門很委屈:很多項目沒有污水出路,水務部門無法通過其排水設計方案,但這並不能阻止這些項目的建設、出售、入伙;規劃國土部門也很委屈:規劃審批不能因排污管網沒有通暢而停滯不前……
人們總習慣將部門監管缺位、大量不合理甚至違法建樓現象都歸納為歷史遺留問題。從大處著眼是有法不依,小處則是城市精細化管理沒有跟上。許多城市建設的錯誤事後還不被追究,還堂而皇之被封存起來,若干年後它們將成為新的歷史遺留問題留給繼任者。
前蘇聯學者巴赫金說得好,這是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這種焦慮在深圳的城市建設過程中的直接體現就是:有時太急了。33年來,深圳一路狂奔,曾創下「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但如今,這座城市應該有魄力和雄心慢一點,再慢一點,勇敢地揭開城市的「傷疤」,治療過去被忽視的「城市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