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從細胞抽酶取脂肪酸 13學子破科學界30年框架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現今社會營養過剩情況普遍,不少人均為身上的贅肉、脂肪而苦惱。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科學部13名學生提出「基因重組減肥法」,透過抽取細菌的代謝基因,與人類肝細胞內的調控基因重組,以分解人體內過多的脂肪酸。若將之應用於人體,有望為癡肥人士輕鬆消耗卡路里,達減肥之效。研究在「國際基因工程大賽」(iGEM)中,擊敗亞洲70隊參賽隊伍,勇奪亞洲區際冠軍。此創新意念亦為「合成生物學」掀開新一頁,打破科學界30年來的框架,科大團隊將於下月初赴美參加國際總決賽。
科大13位參賽學生分別來自中國內地、香港、韓國、印尼及墨西哥,來自韓國的生物科學部(生物化學)二年級生李賢貞為項目組長。她指癡肥在全球蔓延,組員希望以此入手,構思參賽題目,經討論後,他們想起利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早前的研究為基礎,進行嶄新的減肥研究。
學生「頭腦風暴」 促成研究項目
負責指導學生的科大生物科學部及生物醫學工程部教授周敬流表示,UCLA的研究曾把一種可化解脂肪酸的「酶」放進老鼠體內,因「酶」不斷分解脂肪酸,可達收身減肥之效,但亦會令實驗老鼠的身體因失衡而過瘦,「於是有同學靈機一動提出,可否利用『合成生物學』,將這種只有動物及植物才有的『酶』放入人體,透過人體的調控機制使『酶』化解脂肪酸」。學生間的「頭腦風暴」促成了此研究項目。
周敬流解釋,目前研究已成功從細菌抽取代謝基因「酶」並引入動物肝細胞內,只有在高脂肪酸濃度時,「酶」才會出動分解脂肪酸,不會出現UCLA失調的情況。
他指,科學家一直知道「酶」可以分解脂肪酸,「但一般科學家不會想到把細菌放到人體內」,他認為,由於這班「新手」沒有受資深科學知識所限,反而毋須背負包袱,能以創新意念跳出了30年來科學界約定俗成的框架。
實驗室度暑假 感實驗多未知
13名組員分成4組進行實驗,組員許慧妍表示,暑假幾乎都在實驗室度過,「不停進行細胞實驗,在抽取及重組細胞基因的過程中,已遇到數十次失敗」。她稱實驗均是同學包辦,不少組員更是第一次到實驗室做實驗,最感困難的是實驗有太多未知之數,需要在過程中不斷摸索具體實行的方法,例如當初預算1個月完成的試驗環節,要花上3個月才能完成。
據了解,研究目前屬細胞試驗階段,尚未進行動物與人類實驗。周敬流表示,若此機制能成功應用在人類身上,將可為癡肥人士消耗卡路里,並緩和其他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但長遠來說,有多少人願意在體內置入細菌基因?這是需要考慮的道德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