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左起)示威者打扮成法國總統、日本首相、美國總統及德國總理抗議峰會。 路透社
發達國減排目標欠力度 發展中國家訴求未解決
長達兩星期的聯合國華沙氣候大會,前日在加時20多個小時後閉幕。發達國與發展中國家在會上就氣候協定應否使用「承諾」一字激烈爭辯,中國及印度等國反對使用這個字,認為是變相迫使發展中國家承諾減排,雙方最後同意將字眼改為「貢獻」,才勉強達成共識。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稱,中國對很多議題並不滿意,但會議結果「能接受」。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發達國家必須作出「減排承諾」,發展中國家則要在得到資金、技術支持後採取自主「減排行動」。然而,發達國在此次大會上要求所有國家都應作出「減排承諾」,而發展中國家則堅持「減排行動」。雙方就這一措辭僵持了一整天,最後找到了一個比較「中性」的詞,即「減排貢獻」。
首建機制補償極端天氣損失
解振華會後表示,會議結果符合中方預期,中國代表團展現了最大的靈活性,在部分問題上採取妥協態度,就會議成功作出貢獻,但強調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合理訴求並未得到全部解決。
美國氣候變化特使斯特恩則稱,今次會議取得積極進展,首次建立「損失和損害」機制。這是發展中國家的其中一個主要訴求,旨在補償極端天氣造成的損失和損害。在發展中國家看來,資金是大會成敗的關鍵,但發達國在兌現出資承諾上缺乏政治意願,並未就2013至2020年的出資提供時間表和路線圖。
同時,發達國已提出的2020年前減排目標亦缺乏力度,與應對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存在明顯減排差距,日本甚至出現嚴重倒退。中方形容這為華沙會議及今後的談判帶來負面影響。
根據計劃,各國將於2015年在法國巴黎簽署全球首個氣候協定,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有關公約將在2020年起生效。 ■法新社/美聯社/
路透社/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