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劉欣鴻
學校:天主教新民書院
中國的文化和哲學充滿「情」的觀念。文章剖析中國文化的「情」是與生俱來的,並形成中國人的性格和價值觀。中國人因有「情」,對不同階級都有一套情感觀,甚至對已故的人或大自然都有敬畏之情。中國文化精神主體的儒家思想亦有重情特質。
中國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可證明這一點。古語有云:「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之根本為一種合乎禮儀、發而中節(即不偏不倚)的情感。文中引用《論語》父母偷羊的故事,證明孔子學說重親情,要「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的思想。可見中國社會重情但輕理,依照儒家思想講仁義、守五倫。這種文化氛圍催使中國人重「血緣」,並建立眾多宗親會以凝聚同一姓氏的族人;若在異地遇上來自同一故鄉、說同一樣方言的人,倍感親切。而且在不同地方都設同鄉會,幫助在外生活的同鄉。
孔子主張以情治國,尚德治,即王說仁政的政治思想。從中國人對天覆地載的感激之情,到對不同階級的人體現的不同情感,可見中國是一個重「情」的社會。
中華書局總編輯李占領點評:時至今天,中國仍是一個以儒家為重、情感先行的社會嗎?歷史的變遷、時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交流對社會有何影響?同學不妨擴闊思維,多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