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何瑞珠(右)指,PISA結果顯示港生數學能力全球排行第三,科學和閱讀能力排行第二。馮晉研 攝
國際評估見進步幅度細 考試主導限發展空間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涉及全球65個國家及地區、51萬名學生參與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昨日公布結果。港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能力均有進步,分別排名第三名、第二名及第二名,但仍不敵3項均排全球第一的上海。專家指出,港生數學能力與其他表現最理想的國家或地區比較,進步幅度最小,尖子人數更遠遠不及上海和新加坡,隨時被迎頭趕上,相信與香港以考試為主導的學習模式有關。
每三年進行一次的PISA,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統籌,2012年研究涉及全球65個國家及地區共51萬名學生。香港有來自148間學校、近5,000名年約15歲的學生參與,被評估科學、閱讀和數學能力。
中大香港教育研究所昨日公布2012年第五期PISA研究結果,發現整體港生表現為歷屆最好,平均分提升,維持平均水準之上。數學能力排第三,緊隨首位的上海及次名的新加坡之後,名次跟上屆一樣。科學和閱讀能力同樣排行第二,遜於上海;科學由較上屆的第三名進步一名;閱讀則由第四名進步了兩名。
看重操練公開試目標窄
本屆主題為研究學生數學能力表現。首7個表現最好的國家及地區中,數學能力表現全部進步,平均分增加6分至17分不等。香港雖然包括在內,但進步幅度最小,隨時被對手趕上。另一點值得關注的是,本港數學尖子只有12.3%,較上海、台灣和新加坡少,其中與上海差距更大至18.5個百分點。
負責研究的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何瑞珠認為,港生數學表現穩步改善,達到2級基礎數學表現的學生多於OECD國家及地區的學生14.5%。不過,本港尖子人數難與鄰區比拚,是一個挑戰,需要正視。
港大教育學院高級講師黃家樂認為,受考試主導學習模式影響,學生過分着重操練公開考試部分,「尖子焗住考試,目標太窄」,限制了發展空間。
校間差異減 校內差異增
2003年港生數學表現「校間差異」較2012年縮減18.4%,但仍然顯著。校內學生成績差異卻增加,反映同校學習差異問題擴大,教育局應考慮支援學校紓緩這情況。
教局指課程改革見效
教育局發言人指,港生在PISA研究中持續表現優異,顯示課程改革過去10年推動學會學習、擺脫純以教科書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有助提升學習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