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怪獸家長」當道,以為多談學業即有助提升子女表現。但PISA研究卻發現,這做法隨時弄巧成拙。研究結果顯示,若家長與子女閒話家常或共縉晚膳,學生數學、科學和閱讀能力表現反而較理想。相反,家長對子女作督導性溝通,例如協助子女做數學家課、尋找教材和討論怎樣把數學應用於日常生活,子女數學表現反而更差。調查又發現,如學生「數學自我效能感」與「數學自我感」高,及「學習數學的焦慮」較低,數學表現亦會較理想。
「工具式」提問釀糾紛
負責PISA香港相關研究的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何瑞珠估計,良好溝通有助促進親子關係,子女備受關懷亦有利學業表現。她認為,閒話家常陪伴子女成長並非難事,研究結果對家長是很大的啟發,反映他們應關心子女日常生活、作息等,而非只是學業成績。如果當子女有學習困難才作溝通,或「工具式」提問考試表現,往往成為家庭糾紛重要根源,對子女成績幫助有限。
對家長向子女提供協助,學生學業表現反較差的現象,何瑞珠相信,這可能與家長干預子女學業對其構成壓力,或是當學生表現稍遜須由父母插手處理有關。她補充指,家長這種行為與學生表現未必有因果關係。
急於求成扼殺長遠發展
研究又發現,學生對計數有信心,並享受運算過程,學習焦慮少,故表現較理想。學生在學習歷程中受挫敗,需師長肯定和鼓勵,而非僅判斷對錯。何瑞珠指,虎媽望子成龍、急於求成,對子女學業表現未有適當回饋,打擊子女自信,反而會扼殺子女長遠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