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學生:張博文
學校:香港布廠商會朱石麟中學
1912年12月15日,是張幼儀和徐志摩的大婚之日。因為娘家人聽說新郎要一個西式新娘,遂特意讓新娘穿上一件紅白混合的禮服,內為白色絲裙,最外層的粉紅裙子還繡了幾條龍。新娘頭戴鳳冠,臉上遮著密不透風的蓋頭。
15歲的張幼儀跪在喧囂擁擠的大廳最前面,一同跪著的,是大她4歲的未來丈夫徐志摩。
一場悲劇的婚姻,從此開始。徐志摩婚後對張幼儀不聞不問,當她如空氣般透明。原來早在徐志摩第一次見到張幼儀的照片時,便嘴角一撇,嫌棄地說:「鄉下土包子!」他看不起妻子的知識淺薄、逆來順受、被封建禮教所束縛、循規蹈矩、唯唯諾諾;卻看不見即使自己那樣對待妻子,妻子仍對徐家盡心盡力,操持家務、事奉公婆,未有半句怨言。張幼儀知道丈夫看不起自己,也明白他對自己毫無感情,但當時只有15歲的她,並不知道該如何對待這一開始就是錯誤的婚姻。
終於,張幼儀誕下長子後,徐志摩便隻身遠赴歐洲留學。兩人間的隔膜越來越大,等到張幼儀到英國陪伴他時,兩人的婚姻正走到盡頭。徐志摩為繼續與林徽因的關係,必須釐清自己的婚姻。即便當時張幼儀已懷孕,也決意提出離婚,並藉以「挑戰傳統」。
離婚後的張幼儀脫胎換骨,定居柏林,一邊撫養幼子,一邊學習法語和德語,還在學校進修幼兒師範課程。其後更被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聘請,擔任副總裁,成為近代史上首位女銀行家。同時還經營一家雲裳服裝公司。
可以說,徐志摩的冷酷無情,反而催生了張幼儀的堅韌與志氣。我深深佩服如此頑強的她。不似時下的年輕情侶,只要遇上少許挫折,便一蹶不振。張幼儀能隻身在異國產子,被醫生譽為「最勇敢的病人」,還能在離婚後,面對社會所掀起的軒然大波,勇敢地走出世俗的陰影和世人的蜚語,面對喪子之痛,努力學習,充實自己,開拓出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她這種非凡志氣,已超越當時一般女子的見識,而是像個男兒般頂天立地、昂首闊步地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為世人所敬佩。在我心裡,張幼儀才是當之無愧的新時代女性。女人不需依靠男人,一個飽經滄桑、喪子離婚的女子,一樣擁有幸福的權利,女兒當自強。想要脫掉世俗的枷鎖,自立自強才是唯一的鑰匙。
小腳與西服,「小腳」意指張幼儀,「西服」是徐志摩。徐志摩覺得自己是一位飽讀詩書、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響的才子,一心打破傳統封建禮教,倡導自由戀愛。但到頭來,卻只是一個愛情的奴隸。為了所謂的愛情,受盡千夫所指。在陸小曼和林徽因之間不斷徘徊,反而故步自封。
反觀張幼儀則積極接受新事物,改變自己。她與徐志摩成為中國第一對以西方形式離婚的夫妻,為民國的離婚潮打開序幕,卻無影響她離婚後重獲幸福,開展輝煌新生。
徐志摩最後在趕赴北平參加林徽因演講會的途中逝世,而張幼儀則一直活到88歲,成為徐志摩感情生活中最長壽的女子。
「你總是問我,愛不愛徐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甚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真正的愛,不是愛時的激烈陳辭,而是默默的不離不棄。平淡中,更顯真情。
中華書局總編輯李占領點評:同學不單讀出了張幼儀不屈的個性,也似乎看到了當時女性怎樣在不合理和不完美婚姻制度下自立自強,成為模範。文章寫得較有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