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第一屆研討會將於本周六舉行,11個研究項目的參與學者將向公眾講解研究進度,當中包括趙慧君(左七)、張文智(左五)和許樹源(右四)等。 香港文匯報記者馮晉研 攝
中大稱75%準繩 料2016年臨床應用 盼長遠推市民普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癌症是人類生存的大敵,若能及早偵測到敵人的蹤影,即有助提高戰役的勝算。由中文大學化學病理學系教授趙慧君帶領的團隊,成功透過檢測血漿有否基因異變,從而確認接受檢測者有否患癌,準繩度達75%,預計2016年可作臨床應用,長遠希望可以為巿民進行「基因普查」,以盡早揪出癌症,對症下藥。
研究資助局將於本周六舉行「第一屆主題研究計劃研討會」,屆時會就首兩輪計劃資助的11個研究項目進行討論,大會期望透過學界及其他持份者的參與,促進研究進程和研究成果應用。
可驗10種常見癌症
研資局昨日安排有關項目的負責學者會見傳媒,率先介紹研究的最新進展,當中包括獲批3,300萬元的「大規模平行測序在癌症分子診斷的應用」。
負責研究的中大化學病理學系教授趙慧君表示,現時一般只會針對某種癌症為相關器官進行檢測,但其實癌症病人的血漿內會出現基因異變,故只要集中檢測基因圖譜有否異變,便能驗出被檢測者有否患癌,之後再進一步找出「病源」,新技術可驗出的癌症約有10種,包括鼻咽癌、直腸癌、乳癌和肝癌等。
研究團隊在46個癌症病人中進行測試,結果發現準繩度達75%;另外再向32名健康人士進行同樣測試,只有5%出現「假陽性」,正跟進有關人士是否患癌或者是技術問題所致。
優化技術高效率省成本
趙慧君指,研究自2011年開始,為期5年,首年開發技術,第二年已開始進行優化,由原先需要檢驗4億條血漿DNA,變為改用以基因組中的「甲基化」作為新指標,故只需檢驗1千萬條DNA,此舉可提高化驗效率及降低成本,試劑費因而由10萬港元減至8千港元,而5天可處理的個案由16個增加至160個,增加臨床應用的可行性。
據了解,新方法預計2016年可先行應於高危人士身上,檢測有家族遺傳史的巿民有否患癌,及已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有否復發。長遠目標是推行「基因普查」,讓正常人士接受檢測有否患癌。
腰背坐骨痛或基因突變
至於「基因組差異影響退化性骨骼疾病的個人風險的功能性研究」由港大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教授張文智負責。
他指出,椎間盤退化(IDD)是導致坐骨神經痛和腰背痛的主因,傳統意見以為椎間盤退化與患者經常做粗重工作、運動受傷和年紀有關,但研究發現基因突變是一個重要因素。
他解釋,椎間盤如車胎,中間夾着類似啫喱層的液體,有助避震。由於基因出現突變,令夾層中的水分流失,避震能力下降,導致痛症出現。研究團隊收集來自北京、香港、芬蘭和日本共5,000名病患數據進行基因相關研究,並將資料與超過3萬人進行對照,目前已發現若干個可影響IDD易感性的遺傳風險因子。
張文智指,IDD暫時無藥可治,細胞療法有一定局限。上述研究可有助預測椎間盤退化風險,提高防治水平,並就此設計及改進療法,延緩甚至逆轉退化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