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胡璉將軍紀念館。 網上圖片
任 方
金門總體看來好像一個大的植物園,撇開植物的種類,土地表面林木的覆蓋率就很大。不論到哪個村鎮,路都是一樣的好。我注意看到,尤其學校、商店、體育館所都修的很好,唯一看到的很像大陸縣城網吧的建築竟然是掛着「金門國民黨黨部」的一個小兩層樓。
金門很樸實,安靜的樣子像大陸上世紀六十年代,民風很淳樸,但百姓看起來都挺有文化風範,學校很像舊式電影裡的,教室內飾典雅考究。在金門也許是人口少的原因,到處都是一片鄉間的寂靜,好像回到了六十年代的中國。除過村鎮,典型的閩南民居外,我們參觀的還有台灣的兵營。
翟山坑道是一座修建在山脈下,可進出船隻的地下運輸港口。它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用於國民黨軍隊的給養船隻,可以從台灣大海直接開進這個坑道卸貨,以避免在卸貨過程由於戰爭的傷亡。
坑道入口一塊巨石上雕刻着「毋望在莒」四個字,字是用大紅的油塗寫上去的。這四個字是蔣介石當年到金門島視察,視察這個坑道後,叫人刻上的,意思是不要忘記反攻大陸。不論是進攻或反攻的行為及決心,現在都已經變成了一段歷史。站在這歷史遺跡前,我腦海中都有烽煙滾滾的感覺。
沿着隧道口進入,可以看到很多舊時的標語口號。狹長隧道的盡頭,一道強光穿梭而來,與隧道裡的水面相交,將頂部的岩石折射在水面上,形成了空靈的奇景。那時沒有現代化的挖掘工具,全憑手工開挖,用炸藥炸。這座翟山坑道總坑道長度加起來大約有兩公里長,寬二十多米,高二十幾米,挖到水下深三十多米,內壁都是花崗岩的,當年的戰士們硬是用鋼釬,和炸藥,一點一點地把岩石挖起來,並運送出來。沿着坑道打出一條人行通道,通道口有幾個簡易房間,據導遊講,有戰士合住,大通鋪形式的,有長官單住的,都不大,但非常整齊乾淨。
「翟山坑道」導遊介紹,這種規模的坑道,在金門多的是,現在也還有很多坑道是軍事上用的,是不供人員參觀的。據說在金門大大小小的坑道就有上千條。可想而知人們為了戰爭,而在戰爭上用的人力物力,花去的太多,太多,如果這一些人力物力用在造福於人們生活上,那該多好。
胡璉將軍這個名字是我在金門古寧頭參觀戰爭紀念館時才知道的,得知他出生在距我家鄉100公里外的地方後,我更加好奇地記錄這位將軍。他是黃埔軍校四期學生,是抗日名將,這個穿着黃呢軍裝,戴着大蓋帽和雪白手套的國民黨一級上將在溫馨的紀念館牆上比比皆是,這些照片都泛着老電影裡的黃光,歲月的痕跡。
抗日時,他帶兵頑強抵抗日軍;解放戰爭時,他也鞍前馬後,古寧頭大戰:司令官親臨現場猛攻兩天。此一戰決定了海峽兩岸對立的局面。歷史的是非已隨着時間而漸漸消失,留在我面前的是一個帶着母親哭訴的囑託,領着大兵們在一個島上開闢生活的,留下了惴惴的「余屍化灰,海葬大小金門間,不開追悼會,魂依莒光樓。」遺囑的人。古寧頭大戰時,胡璉將軍親臨前線,與士兵同生死硬戰三天,奠立了海峽兩岸的對峙。
在戍守金門的六年中,胡璉任期內推動民生建設,造林、築路、修橋、興學,無一不與金門百姓之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建設之初,為紀念和表彰在金門歷次戰役中英勇獻身的官兵及他們的戰鬥事跡,他於1952年開始建莒光樓。胡璉將軍親率親臨幾次大的金門戰役,不論戰役的成敗,戰場犧牲的戰士都是他的弟兄。
莒光樓仿古式宮殿,樓高三層,樓內有多媒體展示金門現狀、金門建設成果圖片、金門觀光資源介紹與歷史文物等。用來表彰在金門歷次戰役中英勇獻身的官兵及他們的戰鬥事跡。對自己親率的官兵他愛護和悼念備至,及至將軍去世時,竟立下「余屍化灰,海葬大小金門間,不開追悼會,魂依莒光樓。」的遺願。
除了領導軍隊,處理軍政、民政等各項建設外,這位黃埔四期的胡大將軍亦始終沒有忘記,金門的子弟該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他充實原有的緊密呢城及沙美兩處國民小學之外,在莒光樓前興建另一座小學校,他堅守了舊時的理念,將興學當作國家地方長遠發展的大計。然後就是築路和綠化。
他還制定了樸素又務實的親民愛民人道政策,比如:嬰兒出生,產婦可得200元營養費(鼓勵人口繁衍,尊老愛幼);每月月底新婚夫婦齊集縣府,縣長、主席勉勵和睦相處,並送厚禮;七十大壽,縣長祝賀;八十大壽,主席送禮;整理亂葬墳墓,建立公墓。
參觀了胡璉將軍紀念館,我才感覺為什麼到了金門,對綠化、道路和學校有那麼樣的感覺。原來胡璉將軍在接手建設這塊土地時,他就是以興學、造林、築路和修橋作為建設金門的根本。可以看得出這位將軍好像指揮戰鬥一樣認真地將這些理念都扎扎實實地貫徹到民間了。
這位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金門大戰中英勇抗戰的大將軍出生於陝西華縣。當年還是一個孩童時,在離家尋找外面的世界時,母親送他到村口,哭着囑託他:「兒呀,出去做什麼都好,就是不要當兵啊。」可他卻偏偏當了兵,而且有生之年再也沒能見到父親。但是這位戰場上的將軍卻在金門這塊土地上為成千上萬的父母和兒女創建美好的家園。
回望金門大地,千樹萬木、公路蜿蜒、百姓安居樂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