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人類的精神是在不斷地增加自己、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力量、不斷地使自己的智慧和美好成長起來這種種活動中,找到自己的理想的。要達到這理想,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助力,這就是文化的真實價值之所在。--(英國)馬太.安諾德
過去多年來,我一直呼籲香港有關當局重視原創性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活動,繁榮香港的文學。
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記得年前中國文化部長孫家正來香港,與文藝界有一次聚會。
在意見交流中,我曾提出香港從港英政府到特區政府,投放很多資源在表演藝術,對原創性的文學創作所投放的資源少得可憐,僧多粥少,令人費解。
譬如當年特區政府每年撥給香港藝術發展局七千萬元,只有四百萬元用作文學創作補助的申請,可見其餘。
當時孫部長對拙見曾作出回應。他表示,表演藝術如戲劇、舞蹈等,大都是編自原創性文學作品,所以原創性文學更應受到足夠的重視。(大意)
近年王英偉執掌香港藝術發展局後,情況有較大的改善,投放在文學創作和文學活動的資源有所增加,但是,相對毗鄰的澳門,仍然相形失色!
近十年來,原來處於弱勢文化地位和低調的澳門,起了「革命性」變化,由於澳門特區政府對文化及文學創作活動的日益重視和大力支持,澳門已躍為東南亞的一個文化熱點。
打一個比方,澳門每年都舉辦「我心中的澳門」全球散文徵文比賽,借助內地傳媒的力量,廣泛宣傳和徵稿,借文學徵文獎提升澳門的文化地位,是對澳門最好的軟銷手法。
後來主催其事的天津《散文.海外版》主編甘以雯大姐向我建議,香港其實也可以仿效澳門,每年做一次「我心中的香港」全球散文徵文獎,鼓勵客居世界各地的華人來寫香港,用意以提升香港的文化地位,因為香港一直被視為商業城市,也經常被嘲諷為「文化沙漠」。
我覺得甘大姐所言甚是,是大道理、也是硬道理,便不自量力,向香港有關機構申請,包括香港藝術發展局、盛事基金等,結果卻碰到一鼻子灰。
其中盛事基金的回覆更是匪夷所思,說他們贊助的文體活動,起碼要影響一萬人以上,換言之,要一萬人參加!
他們表示,「徵文獎」不符合他們的要求,評委會的袞袞諸公竟不知道文學的影響不是一時一地,而是深遠的。
結果我在一間上市公司的支持下,做了一屆「我心中的香港」全球散文徵文獎,共收到來自世界各地七千多篇文章,由海內外知名學者組成評審團,選出優秀作品,並出版了單行本,蔚為文壇的盛舉。
也只能做一屆,後續不繼--找不到支持!
為什麼澳門可以每年都能舉辦同類的活動,甘大姐對我說,因為澳門有一個澳門基金會,對文化的支持不遺餘力,主其事的吳志良先生兼具有文化理念和文化遠見。 (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