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馬海池(左)專程到井岡山找尋正能量。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毛澤東。對曾親眼見過毛澤東的老人而言,他是「皮鞋上真的會打補丁」的領導人;在其三歲孫女心中,毛主席是一首聽見便會上口的紅歌;對崇拜毛澤東的企業家而言,毛主席則是必勝精神的象徵,吃得了苦,經得起磨難。在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前夕,他們不約而同地走上井岡山。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共同的「井岡山」:這是一個可以絕處逢生的地方,這是一個能夠看到希望、解決問題的地方。■文/圖:本報記者 王逍、劉蕊
34歲的馬海池在同齡人中算是成功人士,他在河南做紡織行業多年,如今已經把投資轉到了江西。雖然一年內需多次赴江西,但都因為工作太忙,無暇遊覽江西美景。然而在今年12月,他卻無論如何都要上井岡山。
迷惘企業家 欲覓得啟示
「今年是毛主席120周年誕辰,我要上井岡山,走一下老人家當年走過的路。」馬海池是個忠實的「毛粉」。他開一輛進口房車,車內掛着毛主席的畫像。之所以選擇去井岡山,馬海池的理由是:這是毛澤東帶領紅軍絕處逢生的地方。他想要找尋那種「不愛錢」、「有信仰」的正能量。「我的生意越做越大,然而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有時會有些迷惘,不知道未來該怎樣做。」
1927年9月秋收起義失敗後,同樣34歲的毛澤東曾面臨着決定共產黨存亡的抉擇:是繼續「不自量力」強攻大城市長沙?還是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地區,保存力量另謀出路?
毛澤東作出了選擇。走進他曾工作和居住的茅坪八角樓,我們彷彿能夠看到他當年思索的樣子。在這裡,他寫下了著名的《紅色的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影響深遠的著名文章。
井岡寓創新 反腐符國情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黨史專家饒道良說,上井岡山,確定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是一個創新。「按照原來的老路走不通,走不通就要想辦法。秋收起義後隊伍不足千人,再不去尋找新的路徑,可能共產黨就不存在了。」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一幅巨型繪畫《井岡路》映入眼簾。不管從哪個方向看,畫中的井岡山似乎始終處在你的腳下、始終上行。饒道良表示,畫的寓意是,中國革命勝利的起點就在井岡山,這裡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
「其實中國很多事情都是這樣走過來的,都是根據當時中國的情況,不改革不行,不創新不行。」研究井岡山20多年的饒道良以現在中央厲行反腐為例:「這是中國現有的國情決定的,要想進一步推進改革,必須要把道路清除乾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