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衍榮
呵呵,孫子他們學校(武昌首義路小學)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利用星期天休息時間,由家長陪同上街義務賣報。班主任孫老師在網上發佈消息,號召學生自願報名參加。聞訊後,我立即給剛發蒙,上學不到三個月的小孫子報了名。就這樣,我們爺孫倆走上街頭賣起報來。
「賣報啦,賣報啦!」小孫子一邊高聲吆喝,一邊唱起《賣報歌》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風吹雨打都不怕,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聞真正好,一個銅板兩份報......」
孩子一身舊行頭,肩上斜掛個小包,左胳膊上搭着一沓《武漢晚報》,用本埠坊間的俏皮話說「還是那個調調」(像那回事),加上他人長得高(雖剛過6歲半,但身高將近1米4,像個10來歲的少年),又毫不怯場,行走在大街上,無論衣着打扮,還是派頭架勢,與久經風雨沿街叫賣的「資深」報童賣相比,幾乎沒什麼兩樣。
小孫子在前面大膽招徠,我在後面緊緊跟上......如此足以亂真的場面,令我感嘆不已,唏噓不勝。
從經歷上說,包括我自身在內,我們家人雖然幹過很多髒活累活苦活,但還從來沒人幹過賣報活。這賣報究竟什麼滋味,有沒有技巧竅門,有多少酸甜苦辣,可窺得見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這一切世代均無親身體驗。今天,或許真能填填空白,補上一課?我依稀記得對文藝工作者曾有過一個「下生活」的要求,意思是到陌生環境(領域)去,從行業活動(生產勞動)到風俗習慣、思想感情都體驗認知一下。現在已不大提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條終南捷徑,謂之曰「外事不明問谷歌,內事不明問百度」。我絲毫不懷疑此乃聰明人的聰明之舉,但我卻懷疑它是不是真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比如,我這小孫子的賣報體驗,他能不能也去問「谷歌」,問「百度」?
再看性格。我們這個家族一百多年來幾房數代,一直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從來就不曾有過什麼像樣的社會地位,再加上儒家「忍文化」的負面影響,自卑心理始終如影隨形,以致成為一種性格基因。闔族老幼,無人不是性格內向,唯獨這個小孫子(敝曾祖之後第6代),一改我們老張家的「性格基因」,熱情奔放,活蹦亂跳,見人生情,性格外向。毫無疑問,這種性格的形成,與一定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人文影響、經濟條件、家庭氛圍等是分不開的。假定我們家依舊窮困潦倒,食不果腹,終日愁眉不展,我想,這個小孫子的天性即使再活潑,也一定會與他的祖祖輩輩一樣受到壓抑,到頭來仍舊會是「?子壓不出個屁來」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史的滾滾大潮推動着社會前進,我不禁為這孩子深感慶幸!
我們爺孫倆穿過首義廣場,來到復興路車站。孩子是不會作秀的,他那純真而自信的叫賣,他那動聽的稚嫩童聲,引來好多人關注的目光,不一會兒便有等車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們上前來買。
那些年歲與我相仿的老頭老太太格外疼愛孩子,他們關切地詢問他有多大、為什麼要賣報、有沒有上學、家裡真是很困難嗎?我趕緊上前替他一一作答。老人們個個驚訝,沒想到竟是個「票友」!
「上當」的顧客們得知真相後,人人都誇學校這步棋下得對,走得好:
「是啊,學校是得想點法子,讓伢們吃點苦啊!這樣做明擺着只會有好處,不會有害處!」
「唉,現在都是個把伢,捧在手上怕飛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哪個捨得揣(有意無意的摔打)他們喲!」
「不揣揣,難得成人呀!」
「道理誰都明白,可就是到了自己名下,下不了那個狠心啊!」
「是啊是啊,你看那個李雙江兩口子,他們不懂?懂!卻偏偏把個伢慣成那個樣子!打架鬧事,剛剛勞教完,出來冇幾天就強姦人家姑娘伢......現在倒好,刑一判,伢也毀了,還把自己弄得跟個狗屎一般臭烘烘的。瞧瞧,一世英名都毀了!」
......
這些充滿善意的「時評」性議論,感歎的其實就是四個字:家庭教育。
毋庸諱言,當今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確情狀堪憂。
一是護犢情結失範。個個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凡事有求必應,千依百順,甚至逆來順受,呵護溺愛有餘,管束摔打不足。而「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曾被古人屢試不爽的育人育才方法,雖然大家都懂,但在不少人那裡不是束之高閣,便是光說不練--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二是職責隱性轉嫁。人們都希望學校去「想點法子」讓孩子吃苦,卻有意無意將自身置之度外,這種良好願望的背後,其實是將家庭本應承擔的那部分教育責任,不知不覺間轉嫁到學校身上。
人們寄希望於學校教育,這本身並沒有錯,問題是學校教育能不能完全取代家庭教育,則顯然值得商榷。
三是價值取向異化。眼下,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情似乎比任何時候都迫切,有句時髦話叫做「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乍一聽,叫人心驚。一步落後,步步落後,那還得了!於是乎,大家各顯神通,拚命往「起跑線」上擠,都想擠到前頭去。
小孫子的一位幼兒園女同學,家長為了能讓她上「起跑線」在前面的「好」小學,孩子還沒離開幼兒園時就給她花了十萬元「選校費」。至於收費不菲的繪畫、鋼琴、唱歌、外語、圍棋等等各類旨在「成龍」的業餘興趣班、培優班,人們更是趨之若鶩。更有甚者,孩子還在肚子裡,還分不清陰陽的時候,他們就搶先一步,大張旗鼓地搞起所謂「胎教」來!
人們如此看重的「起跑線」,究竟是一條什麼樣的「起跑線」呢?看看上面 「用腳投票」的現象就不難發現,其實,那不過是一條掙錢的「起跑線」而已。
將「儉以養德」、「勤能補拙」、「珍愛生命」、「仁慈友善」等如何成人的價值取向扔到腦後,誘導甚至強迫孩子一門心思奔孔方兄,這便是當今家庭教育的一大奇觀。
自古「權貴多紈?,豪門少偉男」,這樣的教訓,可謂不勝枚舉。究其原因,不都是敗在「做人」的問題上嗎!而堪稱民族精英的那些賢人名家,誰又不是先從怎樣做人做起的呢?
「賣報啦,賣報啦!」孫子的叫賣聲,街頭的議論聲,讓老朽我驀然意識到,家庭教育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其要義重在成「人」啊!■網上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