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琦
從街上買到一種如香瓜大小的番石榴,淺綠色的外皮,掂在手裡沉甸甸的。剖開來吃,不僅香氣和甜味都很淡薄,桃紅色的果肉裡還嵌有無數硬邦邦的籽粒,把上顎硌得生痛,讓人在失望之餘,不由想起已然絕跡了的土生番石榴來。
過去的鄉下人家,屋前屋後多植有番石榴樹,因其不擇環境,適應性強,平時即使疏於施肥照管,也不礙事。到了夏天,樹上就會結出乒乓球大小的深綠色果子,鄉民們自己吃不完,就用竹筐擔到市集上售賣,換一些油鹽錢。由於品相不佳,售價大都很低廉,然深諳其味的人,都是專挑這種皮薄個小、熟香柔軟的土生番石榴買,吃起來口感細膩甜美,香氣酷烈。或者打碎了做成果汁,亦是甘潤沁脾,提神醒?,為上佳的夏季飲料。
番石榴是一種遊走於水火兩端的水果。喜歡的人,會為它誘人的香氣而着迷,但是,從「雞屎果」這個異名,也可以看出排斥者的態度。有友人告訴我,他當年讀書,曾將番石榴贈予一個北方同學,對方咬了一口,馬上就吐了出來,以為是有人用臭了的果子故意整蠱他。這種對番石榴的固有成見,由來已久。《清稗類鈔》曰:「閩有番石榴者,狀如石榴,而皮軟可食,中雖略有類子者,而色白無核。價至賤,一二文即可市斤許,小兒且以之充飢,幾乎人人喜食之,謂可辟瘴癘。然初至其地者,觸之,即覺有一種惡臭,然久而亦聞其香矣。」
清代之際,番石榴剛從異域進入中土,也只是在閩廣一帶種植販賣,除了價廉,還被冠以可辟瘴癘的噱頭,方才獲得人們的青睞。外地人則覺之有惡臭,多摒棄不食。有此淵源,直到現在,閩廣一帶之人也是最會吃番石榴、最能發掘其潛在美的。如廣東的一些餐館,把番石榴切片曬乾,用話梅汁浸泡入味,客人前來就餐,等候上菜的間隙,奉上一小碟,贈給客人作為餐前小吃,既生津開胃,又餘味芬芳,且有化痰消滯之用。
街邊鮮搾果汁的小店,也會把番石榴作為必備的水果。除了純番石榴汁,還可根據不同客人的口味,添加一小片檸檬或西柚,利用檸檬皮或西柚皮的香辛芥油,使果汁的味道更為芬馥,喝的時候,幾種香氣互為烘托激盪,令人回味無窮。還有一些口味新奇的人,把番石榴作為煲湯的食材,利用它獨特的香氣為湯水增味,演繹不同的另類風情。
一般人吃番石榴,多是洗淨了就吃,或者切片後冰鎮做成果盤。我幼時曾到一個鄉下親戚家小住,他屋背後的小山,就有幾株番石榴樹。夏日的午後,我與幾個小夥伴用一隻瓦碗盛少許鹽或醬油,把摘來的番石榴洗淨切開,蘸上鹽或醬油吃。那種外鹹內甜、柔中帶脆的獨特風味,至今想起,兩頰間仍止不住要流出口水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