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志強時評:從2013文化新聞看香港文化發展的問題


楊志強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資深時事評論員

剛過去的2013年,本地藝文界延續「傳承」和「交流」主題,台上台下圈裡圈外交往璀璨繼續。但從去年香港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化新聞,可以發現香港文化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政府對待不同的藝術群聚的雙重標準,反映香港文化政策長久以來政出多門的問題;「皇帝新衣」與藝術商業化羊群心理,反映出香港社會的文化藝術審美水準有待提高;而香港社會的泛政治化,以不同方式滲透在文化藝術中,並非好事;香港文化藝術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也值得正視。

延續「傳承」和「交流」主題

在「傳承」方面,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四月舉辦「學藝互益─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藏選展」,展出國學大師饒宗頤所贈藏書、書畫及古玩。展出的水墨作品主題多變,內容包含敦煌壁畫中的人物、傳統山水畫及花卉作品,例如《雙魚圖》、《朱荷》等,都顯示出他的學術及鑒賞成就。內地文化人余秋雨曾稱,香港有饒宗頤就不是文化沙漠。饒學的確值得香港人「傳承」和「發揚光大」。

去年是李小龍逝世40周年, 「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去年七月起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開幕,展期至2018年。這位揚名世界的一代功夫巨星,以短暫32載生命成為一個偶像,成為聯繫東、西方的文化紐帶。一代功夫巨星的精神,也值得香港人「傳承」和「發揚光大」。

在「交流」方面,有40多年歷史的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去年落戶香港,來自全球近250間畫廊、超過3000多位現當代藝術家作品參與展出,吸引超過六萬名觀眾入場。此外,在去年,芝加哥交響樂團與鋼琴家兼指揮家亞殊堅納西首度與「港樂」合作演出,德累斯頓愛樂樂團與茱莉亞.費莎在文化中心合作兩場音樂會,小提琴家鄭京和與鋼琴家傅聰等世界知名音樂家亦來港舉辦獨奏會,而台灣與香港文化藝術交流亦見頻繁。

雙重標準值得反思

特區政府去年完成了歷時三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計劃」,編制出一份共477個項目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清單;同時大力打造已經擁有評級的文物建築成為藝術空間,建立「文化品牌」,吸引國際創意新貴進駐。但是,政府一方面致力打造受其監督的藝術空間,另一方面卻容不下現有的民間藝術村。在「起動九龍東」的政策下,九龍東的工廈被重建為商廈和酒店,令本來扎根於此區的藝術家因租金上升而被迫遷。然而,當公眾在去年4月發現「西九文化區」將大幅超支200億港元,較原來估算超出一倍時,引起公眾反思為吸引創意新貴和高消費遊客的文化工程,是否香港文化發展的真正需要?此外,民政事務局每年向九大藝團提供資助,在2012至2013年度,政府為九大藝團預留的撥款為3億400萬元。但政府還應全方位推動藝術創作,應向「九大」之外的其他同樣重要的藝術團體提供直接資助。政府對待不同的藝術群聚和團體的雙重標準,再一次反映香港文化政策長久以來政出多門的問題。

「皇帝新衣」與藝術商業化羊群心理

特首梁振英在任內的首份《施政報告》強調,培訓藝術行政人才、發展創意文化產業、採購本土視藝作品及作公眾藝術展覽等。但去年6月西九文化區管理層花了1.77億元認購了47件藏品中,只有2件是本地藝術家的裝置藝術作品。清單於去年3月公佈,公眾及本地藝術家嘩然。許多本港藝術界人士認為:「1.77億元直情搵笨!」

當美國視覺藝術家Paul McCarthy以作品《複雜物堆》將他扭紋狀的排泄物帶給西九文化區時,官方網站表示,「期望能透過展出大型充氣雕塑......提出對公共藝術本質的疑問,以及公眾參與的可能性。」這不止激起了關於「究竟甚麼是藝術」的討論,也讓人們擔憂香港文化產業是否會墜入「皇帝新衣」陷阱的問題。同期大型商場「海港城」引進荷蘭設計家荷夫曼 (Florentijn Hofman) 的16米充氣巨鴨,浮游在維多利亞港,吸引八百萬人次「追鴨」。「公眾參與的可能性」到底是黃鴨巡迴大阪、悉尼和歐洲的盛事全球化,還是藝術商業化的羊群心理? 

泛政治化滲透在文化藝術中

藝術發展局2月首次頒發「ADC藝評獎」,來自內地的年輕作者賈選凝憑一篇對《低俗喜劇》的影評獲得金獎,事件引發對本土文化闡釋權及評審機制「私相授受」懷疑,並演變成一場藝術界的泛政治化爭論,幾可與奶粉和北區學位風波相提並論。 

香港芭蕾舞團10月公演由王新鵬編舞的《紅樓夢-夢紅樓》,演出末段原設以文革作為時化背景,服裝設計亦以紅衛兵造形為藍本。25日首演後港芭召開記招,表示「因技術問題」刪除一段關於文革的影片,引來「藝術審查」之慮。雖然知情人士透露中央並無干預,而且11月1日被刪的情節在第6場演出重見天日。

香港電視被政府拒絕發出免費電視牌照後兩個餘月,12月20日王維基成功從國企中移動購入其子公司,這證明不少輿論將10月中港府拒絕向港視發牌解讀為中央施壓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當日行會公佈決定後,有傳媒分析王維基遭「踢出局」,是來自北京及特首梁振英的「政治謀殺」,指北京恐怕多一個台多一把聲音,會影響社會和政治穩定,因此背後「落柯打」封殺港視。值得慶幸的是牌照風雲峰迴路轉,最後連永遠有市場的「中方施壓」因素也露出破綻:中央不反對王維基經營電視台,不反對香港多一個台多一把聲音,不發牌決定與中央無關。泛政治化滲透在文化藝術中,並非好事,因為文化藝術泛政治化會干擾其正常發展,以及干擾審美價值和創作自由的空間。

文化藝術人才青黃不接

西九戲曲中心動工興建,標誌着香港並不缺乏藝文硬體,但隨着也斯、紅線女、吳昊辭世,如何培養一流的藝文人才也提上了香港文化發展的日程。也斯1949年來港,20歲開始專欄創作,曾經三度獲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2012年獲香港書展特邀為「年度作家」,表揚他過去近半個世紀以來在文壇的卓越成就和貢獻,是香港重要文化人之一;紅線女從藝70多年來,演過近百齣粵劇,拍過90多部電影。她所創造的「紅腔」爐火純青,許多「紅腔」名曲,如《荔枝頌》、《蝶雙飛》、《昭君出塞》被視為經典;吳昊曾編寫多部經典劇集,包括《家變》、《上海灘》、《網中人》等,並擅長撰寫本港歷史掌故,自上世紀80年代起已經著書介紹香港歷史,多年來於不同報章、電視台、電台擔任專欄作家和主持。

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若干年」,隨着也斯、紅線女、吳昊辭世,人們開始正視香港文化藝術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

相關新聞
「元旦遊行」慘敗 市民對激進路線說「不」 (2014-01-03)
志強時評:從2013文化新聞看香港文化發展的問題 (2014-01-03)
反對派「留前鬥後」應對政改 (2014-01-03)
局中人語:副學位是獨立有價值的資歷 (2014-01-03)
衝擊軍營是為「佔中」作試探的冒險行動 (2014-01-03)
廿四味:李卓人「無獨不歡」 (2014-01-03)
李卓人搶奪「佔中」指揮權 (2014-01-02)
從七大疑團看「全民投票」「港獨」圖謀 (2014-01-02)
捍衛祖國領土完整是港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2014-01-02)
着力打造港台關係升級版||2013年港台關係述要 (2014-01-02)
支持警方果斷執法 嚴懲衝擊軍營暴徒 (2014-01-02)
廿四味:畫皮與邪性 (2014-01-02)
「佔中公投」的「港獨」底牌 (2014-01-01)
「突襲」駐軍總部是為了元旦搞事升級 (2014-01-01)
交津計劃要完善 (2014-01-01)
2014年,全球經濟將轉危為安 (2014-01-0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