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鳴奏曲》是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為期三年的Long Run劇場系列的頭炮,能有這種跑馬拉松的心態來從事原創製作,堪稱是難得又值得鼓勵的野心,但首場演出時(2013年12月14日)心中難免會有種忐忑感,這會否是一次眼高手低的製作呢?
莎翁的《哈姆雷特》,早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再創作」題材,這次鄭繼生便採用了多角度、多元素、多層面的方式來重新解讀《哈姆雷特》,以求尋找真正的哈姆雷特。劇中聚焦於哈姆雷特及有關的幾位主要人物的心理狀態。為此,便有四位演員分飾四個具有不同性格象徵意義的哈姆雷特,他的愛侶歐菲莉亞亦有三位。但另一個處理卻是同一演員演出不同角色,如佔成分最重,亦是聯結起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秦顯偉,既是老王,又是狠下殺手的新王,亦是抽離劇情故事的劇作家說書人(莎翁),也就是說,將矛盾對立的兩個人物和客觀的第三者集於一身。
同樣地,關妙姬既演出王后一角,又演出莎士比亞妻子安妮哈瑟維;而飾演三個歐菲莉亞的舞蹈員,亦飾演主要以肢體舞蹈來演出的山林精靈,至於第四位山林精靈廖國棟,同時亦演出第四個哈姆雷特和劇中的少年角色。同時,劇中的戲劇家(莎翁)及其妻子,又為這個製作增添上一個「創造者」的層次。
這種表現方式,呈現的是對應的思維,如處理得不好,很易產生混亂一片的「大災難」;幸好鄭繼生的取向是不同心理角度的刻畫和劇場氣氛影像的營造,多於是情節和角色性格的塑造,觀眾亦毋須關注情節的發展和角色的特色,只需去感受演出過程中所產生的感染力和張力,及由此所帶出的劇場感覺。
創作團隊的不同元素,在這個製作中能有不錯的融合,將自原著劇本中抽取出來的重要台詞的演繹,增添了更新的語境,應是能達致不一樣的劇場效果的關鍵所在。特別是燈光、多媒體及佈景的設計,突破了黑盒劇場的「黑」,服裝、化裝亦能作出配合,這些元素在Forget the G混和了各種風格類型的原創音樂「融合」下,形成頗為統一的整體風格。但不應出現的是,作為整個製作結束的尾聲音樂,採用的是逐漸減弱的淡出至消失的處理,是很正常的音響技巧處理,但當晚聽,音樂卻是「突然」被「切掉」結束,頗為「突兀」。
這個製作無疑在手法、效果上都有所突破、創新,多元化、多角度、多層次的方式與結構,亦展現出豐富飽滿,和能讓觀眾進入更多元化及多角度的思考。不過,如果觀眾仍未能放下傳統的敘事性劇場觀賞習慣,能否接受這種較為複雜的表現形式,便多少讓人擔心。或許,要順利將持續三年的Long Run劇場發展下去,創作團隊仍應找機會有系統地與觀眾分享大家的創作理念,多作溝通才有機會贏得觀眾的共鳴與回饋。 文:周凡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