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城大研究顯示,父母管教方式對幼童焦慮有明顯影響。圖為進行計劃情況。 城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幼童犯錯後,遭父母責罵或以標籤式言語羞辱,感到羞愧或內疚,推動他們改過不再犯,可能是不少家長認同的管教方式。不過,城市大學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這做法會令幼童更容易感到焦慮,較難學會寬恕別人,以及做有利他人的行為。壞影響比體罰更大,可能對孩子精神健康造成長期傷害。研究又指,16%香港就讀低班及中班(K1及K2)幼童焦慮程度高於正常水平,比率較海外同齡兒童高,與香港父母管教方式有關。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過去一年邀請基督教禮賢會8所前教育機構368名幼兒及其父母,參與「快樂幼苗培育計劃」研究,發現約六分一幼童焦慮程度偏高。男童、長子或長女,以及單親家庭幼兒問題相對嚴重。
心理虐待 慘過體罰
研究又把父母管教方式及兒童性格優點如利他、誠實、寬恕等,與焦慮程度關係一併分析,發現如父母對孩子不當行為視若無睹,會令他們不懂分辨是非對錯,增加焦慮感;但責罵令幼童感到羞愧或內疚,會構成「心理虐待」,對精神方面的負面後果可能比體罰、剝奪權利等更嚴重。
籲爸媽「示範正確行為」
因應研究結果,郭黎玉晶建議父母多採用「示範正確行為」、「以行為補償過錯」等方式管教,有助培育兒童性格優點,令他們感恩、同情、寬恕心更高,以及表現得更誠實、更有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