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僅兩個月,首都北京依據三中全會深化改革內容制定的「首都篇」改革路線圖於2014年1月13日公佈,北京市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圍繞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破解特大城市發展難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等社會關切的重大問題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在根治「大城市病」方面,北京市市長王安順承諾,將從人口調控、大氣污染防治、交通治堵、城市精細化管理等四個方面提出具體的改革舉措,並把制定人口總量中長期調控目標列入政府議程。■香港文匯報記者羅洪嘯 北京報道
郭金龍掛帥 督戰改革
2014年1月13日中共北京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北京市委關於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首都篇」正式明確57項改革要求和任務。
「京版」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分17部分、57條,體例接近於16部分、60條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但其中沒有國防、外交、宏觀調控等中央事權的舉措,而是特別充實進了有首都特點、時代特徵的內容,其中關於改革任務和舉措的具體部署共有50條。
《決定》提出用兩年時間要在國有企業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城市管理體制改革、農村改革、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健全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等十大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為推進57項改革,北京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架構現已搭建完畢,北京市市委書記郭金龍將任組長,辦事機構設在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組員名單亦已出爐,包括市委副書記及部分常委。該小組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
改革舉措「京味兒」十足
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安順在對《決定》的說明中表示,北京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體現北京特點和首都特色,必須要有「京味兒」,他表示北京要按照中央「五位一體」和黨的建設的改革的總體部署,立足北京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具體實際,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力求把北京市正在開展的改革和目前已經具備條件、形成共識的改革寫深寫實,把具備實踐經驗和已經試點探索的好做法、好經驗轉化為制度設計,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首都篇」。
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總結講話時說,無論是履行好首都工作職責、做好「四個服務」,還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無論是緩解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破解特大城市發展難題,還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解決好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都必須全面深化改革。這是歷史必然、大勢所趨,是推進首都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
郭金龍要求,以解決制約首都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導向,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力求取得突破。在破解制約特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難題上要有新進展。解決人口過快增長、大氣污染、交通擁堵等問題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循,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創新城市管理體制和機制,建立健全具有首都特點的特大城市治理體系,切實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稿2:「善待來京每一個人」
「對來這裡(北京)的每一個人,我們都要善待他,戶籍人口也好,常住人口也好,也包括流動人口。」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今年北京市兩會上坦言:「很多年輕人有體會,就是所謂的城市邊緣人,買車要戶口,買房要戶口,孩子上學要五證,所以需要通過居住證來緩解一下,但是如果靠居住證一下解決問題,肯定壓力很大。要想把這些問題解決好,而且要可持續,就需要深化改革,把群眾關心的問題解決好。」
改革首務 根治「城市病」
由於人口數量的不斷激增,給北京市帶來了包括空氣污染、垃圾圍城、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大城市病,北京市深化改革新藍圖中將控制人口規模,根治「大城市病」列為了首要任務。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認為,《決定》中特別提出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這是由於北京在快速城市化大背景下,以及首都特有的資源優勢,造成北京比其他城市更嚴重的「城市病」,這就是人口過快集聚、交通嚴重擁堵、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城市病」不解決,北京的發展也會受到嚴重的制約。
如何讓2,000萬人更好的在北京生活,服務好2,000萬市民,《決定》提出要落實中央關於「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的要求,科學制定人口總量中長期調控目標,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完善以業控人、以房管人、以證管人等人口調控措施。同時,落實人口調控屬地責任,備受關注的居住證制度也將實施。
據瞭解,北京市人口總體規劃曾被定為「到2020年控制在1,800萬」。但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全市常住人口已達到1,961萬,提前10年完成了總體規劃目標。如何控制人口?這一話題在2008年至201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每年均有提及,但自「1,800萬」的目標被突破後,北京再沒設定具體的人口指標。
北京市還不惜重金來治理城市頑疾。據悉,北京市將實施的垃圾、污水三年行動計劃要投入848億元。治理PM2.5投入將高達7,600億元。
有報道說治理PM2.5需要投入上萬億元。王安順說:「為了到2017年能夠天藍、水清、地綠,我看一萬億元值得。因為這是為民生,還大家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陽光、空氣、水,這就是政府要投資幹的事。」
:簡政放權 不以GDP定政績
得益於較好的經濟社會基礎較好,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的改革目標後,北京市先於全國明確提出了「建立區縣差異化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不以GDP增長率評定政績。」北京市指出,堅持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強化節能、節地、節水、人口、環境、技術、安全等准入標準,完善重大產業項目統籌協調機制,促進各區縣差異化發展。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表示,在近期剛剛閉幕的各區縣人代會上,多數區縣均調低了GDP增速目標,此次《決定》提出不再單純地以GDP增長率來評定政績,進一步弱化了對GDP總量和增速的考核。在北京當前大城市病爆發,交通擁堵、人口過快增長、環境壓力日益凸顯的背景下,這種改變,有助於從容選擇發展的重點、產業的重點,才能騰出精力和能力來解決大城市病的問題,為北京的可持續發展、長遠發展打造基礎。
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
為了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北京市還將動態修訂並向社會公開行政審批事項目錄,建立統一的網上行政審批平台,建立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財政供養人員。
在政府投融資和財稅體制改革方面,北京市將積極爭取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充分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建設;試點市級大額專項資金預算項目引入競爭性分配機制;探索編製三年滾動預算。
在行政執法方面,北京市將整合執法主體,相對集中執法權,推進綜合執法,著力解決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問題,加強城市管理、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勞動保障等重點領域的基層執法力量。
政務公開 推行權力清單
在政府改革方面,《決定》提出要推行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健全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各項領域辦事公開制度,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
目前北京市已有西城區和海澱區實行權力清單制度。2013年1月西城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全面理清各類行政權力和權力運行流程,將區政府及68個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的9大類6,636項行政權力一一公開。例如西城區長的職權有19項,包括主持區政府全面工作、主持區政府決策、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等。
2013年8月,海澱區40個委辦局也梳理完成各自的權力清單,共計1,037項,成為繼西城區之後北京市第二個公開政府部門權力清單的區縣。海澱區政務公開領導小組負責人表示,公佈政府服務事項的細節,可減少市民因不瞭解具體辦理流程而來回跑冤枉路的時間。同時也是為了杜絕不同的工作人員辦理手續和辦理流程不一樣,接受市民監督。
建立「負面清單」
在當前北京市資源環境越來越難以承載人口的過快增長的情況,《決定》提出將研究制定與首都城市城市性質功能和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的「負面清單」,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的領域。《決定》同時提出將在價格體系方面進行改革,建立適應特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利用差別化、階梯式等手段,積極穩妥推進水、電、氣、熱、垃圾處理等領域價格改革。
首都改革路線圖
1.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2. 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積極推動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設;促進金融改革創新發展;完善產業轉型升級機制。
3.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4. 更好地服務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抓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5. 率先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完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和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都市型現代農業經營機制;健全統籌城鄉公共資源配置機制。
6. 創新特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化研究人口調控機制;健全大氣污染防治機制;完善交通治堵機制;健全城市精細化管理體制機制。
7. 推進法治建設: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深化司法改革。
8. 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9. 創新社會治理體系: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
10. 加快首都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行最嚴格的資源和生態保護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管理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