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傅浩堅(中)指,低氧實驗室可模擬不同的高原環境,上限為海拔5,000米,相等於西藏拉薩的高原環境。香港文匯報記者馮晉研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浸會大學近日成立「低氧實驗室」,通過創建低含量的空間模擬高海拔環境,進行相關教學與研究,包括不同氧濃度環境下人體能量消耗差異,以及低氧運動對肥胖人士控制體重和能量代謝影響。實驗室日後可開放,為市民提供顧問服務,例如測試「高原反應」。
可納10人 如置身拉薩高原
斥資200萬元成立的許士芬體康研究中心低氧實驗室去年底落成,現正處於試驗階段,昨日開放予傳媒參觀。浸大協理副校長兼許士芬博士體康研究中心主任傅浩堅表介紹,低氧艙面積為38.5平方米,可同時容納8人至10人進行運動。中心的低氧設備通過抽離空氣中的氧分,降低密封艙的氧濃度,藉此模擬不同高原環境,上限為海拔5,000米,相等於西藏拉薩的高原環境。
傅浩堅指出,運動員在低氧環境訓練較正常氧含量環境訓練,有助提升運動效果,但對其心肌損傷程度和回復情況卻未了解。因此,傅浩堅過去3年在北京體育學院開展研究分析,發現在海拔3,000米進行間歇性運動出現心肌損傷的人數百分比,較於正常環境下運動的高。心肌損傷可能是由體內的氧化應激水平增高所造成,而在運動的2小時至4小時內情況最嚴重,但經過24小時後便可回復正常。
研低氧減重持續效果
浸大現計劃利用低氧實驗室進行更多相關研究,其中一項是以辦公室人員為對象,收集各人在不同氧濃度環境下運動前後的資料,分析人體安靜能量代謝和運動能量代謝。有關研究預計3月底完成,並作為基礎,開展「間歇性常壓低氧運動對肥胖人群控制體重和能量代謝的影響」研究,分析低氧運動是否有助控制體重及低氧減重的持續效果等。
日後或開放 測試高原症避風險
人類在高海拔環境活動,有可能產生「高原反應」,感到不適。浸大社會科學院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指出,10人便有1人會出現高原症,一般需置身於高原才知悉身體能否適應。低氧實驗室日後有機會開放,為市民測驗會否出現高原反應,以避不必要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