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漢字英雄》
不是所有的非西方國家都像我國的電視行業這樣熱衷於「模式引進」。比如,當內地電視台由於以《美國偶像》為模板的《超級女聲》的火爆而一窩蜂地都大搞歌舞選秀節目同時,阿拉伯國家的電視台卻一派詩風。阿聯酋2007年熱播的詩歌選秀節目《百萬詩人》,以保存和弘揚阿拉伯民族文化遺產為宗旨,不僅吸引了上億阿拉伯觀眾,還促使越來越多的阿拉伯人以詩言志,以詩抒情。與唱歌跳舞、展示隱私等娛樂選秀節目相比,《百萬詩人》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參賽選手要現場吟詩作賦,在語言感染力、文學才華乃至思想境界等方面一決高下,比賽舞台典雅素淨,選手也一律着伊斯蘭白袍服裝,給人一種文學的美感和藝術的享受。
中國號稱「詩的國度」,在這樣一個產生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國度裡,居然沒有一檔以詩歌為主要內容的節目,這的確讓我們愧對這些才華橫溢的祖先。《百萬詩人》的成功讓我們意識到,在一定意義上說,把「模式引進」的目光局限在歐美日韓,與其說是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不如說局限了我們的視野--我們不僅失去了歷史的視野,同時也失去了歐美日韓之外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視野。
令人欣慰的是,儘管引進之風越颳越盛,但仍然有許多電視人堅持從本土的文化資源中去尋找靈感,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比如河南衛視去年推出的文化綜藝節目《漢字英雄》,就把目光投向了漢字。節目中既傳遞中國傳統文化意韻,也切中了時下很多人「提筆忘字」的習慣,讓觀眾重溫漢字的魅力,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漢字旋風。
在為數不多的可以稱得上是「本土原創」的電視節目中,湖北衛視於2012年12月推出的《包公來了》,可以說是一檔別具匠心的自主創新力作。《包公來了》以「道德與法律」題材為內核,運用「微電影」的形式通過一個典型的案例將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誤區、法律盲點立體展現,然後再由「歡樂陪審團」的7位嘉賓帶着各自的故事參與到討論中來,第三個環節是兩位「狀師」出場,就微電影提出的問題進行相當專業的辯論,最後一個環節則是由「包公」升堂,對所有的爭議做最後裁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