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電視繁榮需要開闊視野


放大圖片

■《漢字英雄》

不是所有的非西方國家都像我國的電視行業這樣熱衷於「模式引進」。比如,當內地電視台由於以《美國偶像》為模板的《超級女聲》的火爆而一窩蜂地都大搞歌舞選秀節目同時,阿拉伯國家的電視台卻一派詩風。阿聯酋2007年熱播的詩歌選秀節目《百萬詩人》,以保存和弘揚阿拉伯民族文化遺產為宗旨,不僅吸引了上億阿拉伯觀眾,還促使越來越多的阿拉伯人以詩言志,以詩抒情。與唱歌跳舞、展示隱私等娛樂選秀節目相比,《百萬詩人》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參賽選手要現場吟詩作賦,在語言感染力、文學才華乃至思想境界等方面一決高下,比賽舞台典雅素淨,選手也一律着伊斯蘭白袍服裝,給人一種文學的美感和藝術的享受。

中國號稱「詩的國度」,在這樣一個產生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國度裡,居然沒有一檔以詩歌為主要內容的節目,這的確讓我們愧對這些才華橫溢的祖先。《百萬詩人》的成功讓我們意識到,在一定意義上說,把「模式引進」的目光局限在歐美日韓,與其說是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不如說局限了我們的視野--我們不僅失去了歷史的視野,同時也失去了歐美日韓之外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視野。

令人欣慰的是,儘管引進之風越颳越盛,但仍然有許多電視人堅持從本土的文化資源中去尋找靈感,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比如河南衛視去年推出的文化綜藝節目《漢字英雄》,就把目光投向了漢字。節目中既傳遞中國傳統文化意韻,也切中了時下很多人「提筆忘字」的習慣,讓觀眾重溫漢字的魅力,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漢字旋風。

在為數不多的可以稱得上是「本土原創」的電視節目中,湖北衛視於2012年12月推出的《包公來了》,可以說是一檔別具匠心的自主創新力作。《包公來了》以「道德與法律」題材為內核,運用「微電影」的形式通過一個典型的案例將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誤區、法律盲點立體展現,然後再由「歡樂陪審團」的7位嘉賓帶着各自的故事參與到討論中來,第三個環節是兩位「狀師」出場,就微電影提出的問題進行相當專業的辯論,最後一個環節則是由「包公」升堂,對所有的爭議做最後裁判。

相關新聞
蔣曉雲:我從來就不是「張迷」 (圖)
書評:舊社會裡的「底線」意識 (圖)
書介:龍迷津渡 (圖)
書介:The Invisible Kingdom (圖)
書介:浮光 (圖)
書介:大轉向 (圖)
書介:論天人之際 (圖)
徵稿啟事
百家廊:清淨無價
翠袖乾坤:人老心態不老
跳出框框:法國酒莊
琴台客聚:打工基本法
生活語絲:中國書法藝術
思旋天地:緣分
網人網事:歡樂東莞
電視綜藝節目也要走 「自主創新」之路 (圖)
「模式引進」已成中國電視發展障礙 (圖)
電視繁榮需要開闊視野 (圖)
《包公來了》帶出的創意啟示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