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核心價值:法治不捍 道德屈膝 秩序何存


放大圖片

■有警員處理示威集會時,受到激進人士的語言侮辱,甚至肢體衝突。 資料圖片

法治被視為現代社會管治的主要部分,也被視為香港繁榮、穩定和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香港社會矛盾仍未完全解決,警民衝突時有發生,政治生態日漸複雜。例如:前線執法人員處理示威集會時,受到激進人士的語言侮辱,甚至暴力衝擊;拍攝示威過程,放上網絡「公審」執法的情況;甚至認為個別法官有政治偏見而做出辱罵、批評法官的行為。其實,法律的其中一個特別功能,便是能產生道德的規範,所以巿民應有守法的自律性。法治精神需要確保任何違法行為都要得到法律的制裁;此外,在確保法治精神得到彰顯時,也要確保社會上可能還有其他利益與法治精神一樣重要,需要去保障、捍衛。 ■莊達成 匯知中學通識教育科科主任、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會員

作者簡介

莊達成 曾任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會長。曾任教高補通識教育科,現任教高中和初中通識教育科。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文學碩士。編著《如何做好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探究》一書。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1. 請先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警務人員不能參與的政治活動(節錄)

a. 支持或參與政治團體的政治活動;

b. 非為執行職務而公開發表政治言論(包括向傳播媒介發言);

c. 派發政治刊物;

d. 為任何候選人的政治觀點或競選政綱宣傳或辯護;

e. 為政治團體拉票或助選。■資料來源:《警察通例》

資料B:警察與市民和傳播媒介的關係(節錄)

.「傳媒關注的事件」包括:

a. 涉及人命傷亡的事件,例如謀殺、自殺、飛機失事、房屋倒塌、遇溺等;

b. 持械搶劫、嚴重傷人及槍擊事件;

c. 嚴重交通意外及/或嚴重交通擠塞;

d. 嚴重商業罪案、電腦罪案及訛騙案件;

e. 涉及警務人員的嚴重事件、可能引起公眾關注或使政府成為公眾焦點的事件。

.「傳媒代表」包括持有下列證件的記者、攝影師及電視台工作人員:

a. 報館、通訊社、電視台及電台所發出的身份證明文件;

b. 香港記者協會會員證;

c.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會員證。

.如何配合傳媒工作:

在事發現場的人員,須:

a. 以互諒互讓的態度,盡量配合傳媒工作;

b. 不應妨礙傳媒的攝錄工作。

.總區指揮及控制中心的人員不應向傳媒提供資料或直接答覆其查詢。所有查詢應轉交警察公共關係科新聞室處理。

.當以公職人員身份就警隊或政府事宜致函或答覆傳媒時,警務人員只限論述其職權範圍內而與現時職位有關的事實。 ■資料來源:《警察通例》

資料C:侮辱警察刑事化相關輿論

本港政治生態逐漸多元化,警隊在處理相關示威集會時,不時受到激進人士挑釁。有立法會議員認為,市民以不文語言及動作挑釁警務人員的情況嚴重,提議立法將侮辱執勤公職人員列為刑事罪行。但有團體認為,辱警刑事化只會助長警方濫權,而且監警會也收到大量投訴有關警員不禮貌的行為;為公平起見,也應將警員侮辱市民列為刑事罪行。■資料來源:本地各大報刊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指出及解釋3個因素導致在香港出現巿民侮辱前線執法人員的情況。

b. 提出一些香港警務處可採取的措施,以避免警務人員在傳媒關注的事件中與傳媒工作者發生衝突,並加以解釋。

今日香港

2.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終審法院首席法官2014年法律年度開啟典禮演辭(節錄)

香港法院應付的工作,反映我們身處的社會的現狀。法院所處理形形色色的案件,正正反映社會各個截然不同的生活層面:經濟、政治、社會問題、國際及商業事務。法官和法院的憲制角色,是要將法律引用於這些社會範疇所產生的各種不同情況。我們的法律制度不但讓個別糾紛得以解決,更藉案例提供高度明確的法律指引,讓社會人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上,處事有所依據。

 今天,值得重申的就是法律持正不阿的精神的幾個要點:真正獨立的司法機構、單單根據法律的條文和精神去恰當地引用法律的法官,以及看重法院所做的一切須具有透明度,以彰顯法律持正不阿的精神。後者尤為重要,因為要使人對一個社會享有法治有信心,並非單憑某些人(包括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所說的話,或者某些機構(包括政府)所說的話。反而,我們必須嚴謹地檢視各項相關的客觀因素,來評估法治是否存在。■資料來源:香港政府新聞網

資料B:律政司司長2014年法律年度

開啟典禮致辭(節錄)

法治是大眾公認的核心價值。在每個文明社會,法治能確保政府不會超越其法律權限。行政當局堅守法治固然極為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社會上不同界別及至整個社會亦必須尊重法治,並避免進行可能破壞法治的行為。香港作為一個大都會,有不同意見和訴求是自然不過的事。大家亦會以不同方式表達意見和訴求。正因如此,《基本法》確保的言論自由和其他基本權利尤為重要。然而,若真正尊重法治,則不單政府,社會整體及社會的每一分子,也應尊重法治,並只在法律容許的範圍內行使他們的權利。即使為了觀乎崇高的理念,任何蓄意的違法行為也不應鼓勵。

去年芸芸就法庭判決和法官的討論整體上均為良性,但有一點令人關注的是,辱罵式的批評有冒起的跡象。有個別人士更表示,會蒐集一些他們認為有政治偏見的法官,要求他們辭退。即使這些人士的主觀意圖也許是出於好意,此等行為也不應予以鼓勵。■資料來源:香港政府新聞網

想一想:

a. 香港社會個別人士對法官辱罵式的批評會對司法獨立帶來甚麼影響?指出及解釋兩個影響。

b. 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處理港府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之間的糾紛是法院的最重要職責。」這個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3. 細閱以下資料:

美國中情局前僱員透過媒體,向外界披露美國在全球秘密監控外國人的資料,令全球震驚。監控範圍不限於傳統的敵國,例如中國及俄羅斯,也包括其歐洲盟友領袖,如德國總理等,一時引起歐美政治風波。《金融時報》早前更披露,美國和英國共同非法竊聽歐盟高官的電話及電子郵件,地下間諜活動連歐盟也不放過。美國每年530億美元的間諜費用,不只針對可疑恐怖分子,而且大規模地覆蓋全世界任何一名市民。美國的做法間接帶出一個訊息:若要保障國家的安全,免受外來甚至內部勢力的破壞,人民的私隱權有機會被侵犯。

近年,網絡安全成為已發展國家的新興挑戰,歐盟在較早前通過的安全及防衛政策,當中包括涉及如何增強網絡安全;中美兩國也成立工作小組商討有關網絡安全事宜。此外,全球各國也要面對不同的非傳統安全挑戰,如國內反恐和日益嚴重的社會分化。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的襲擊案,顯示美國國家安全的問題或者不在國外,而是國內移民及社會問題所造成的。歐債危機也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更涉及國內社會對跨國政經的矛盾。然而,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氣候及環境問題將會是繼民主化浪潮之後的另一個社會挑戰。事實上,氣候問題涉及人類文明的可延續性,因此更需要新的全球框架來維持、合作。事實上,現今的國際政治似乎只能容下國家之間的相互不滿及角力,而非真誠協作。 ■資料來源:本地各大報刊

想一想:

a. 網絡發展對國際政治形勢和國家安全帶來甚麼影響?指出及解釋兩個影響。

b. 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發展中國家多些參與重大的國際事務有助維持均衡的國際政治秩序。」這個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概念鏈接:

法治(Rule of Law):法學界別普遍認為,法治是「以法律規限管治者的權力,以保障被管治者的權利和自由」,其要點大致可分為下列3項:

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 法治透過既定的法律制度保障形式公正或程序公正,應用時須公平、公開及一致;

3. 法治限制政府權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知情權(Right to Know):包括「知悉」和「獲取」兩個層次的含義。其中「知悉」主要是指民眾在主觀上知曉,而「獲取」則是指民眾索取、查閱某種記錄茷H息的有形載體(如文字、圖片、錄音帶、錄像帶、電子光盤等),其基本內容是民眾對國家機關掌握的情報擁有知道的權利。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結|語|

網絡,改變了整個世界。它強化了個人的知情權,在某些情況下也影響了個人的私隱權,如「網絡公審」;甚至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版圖,如「茉莉花革命」。在網絡世界裡,「國際監控」在「國家安全」與「個人私隱」之間應該怎樣做到「平衡」?網絡,加快了資訊流通、訊息交流,有助國與國之間對國家事務、國際事務的掌握和應對;同時,也帶來不少挑戰和爭議。

延伸閱讀:

1. 《德媒:美國竊聽歐盟機構並入侵網絡》,BBC中文網,2013-06-29,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3/06/130629_eu_usa_spying.shtml

2. 《攻擊法官有「政治任務」 大蝨D警告或判罪》,香港《文匯報》,2013-04-30,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4/30/HS1304300004.htm

3.《警隊與傳媒保持溝通便利雙方工作》,《新聞公報》,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207/03/P201207030604.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相關新聞
核心價值:法治不捍 道德屈膝 秩序何存 (2014-02-18) (圖)
核心價值:法治不捍 道德屈膝 秩序何存 (2014-02-18)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 入境稅「倒米」禍港 (2014-02-17) (圖)
通識把脈:全球化推進革命潮 (2014-02-17)
現代中國+全球化 「四國」演義:「金磚」 失色「薄荷」新寵? (2014-02-17)
概念圖:「薄荷四國」 (2014-02-17) (圖)
捍衛勞權:外勞獨漂 薪酸自知 (2014-02-11) (圖)
概念圖:外勞權益 (2014-02-11)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制裁菲揭序幕 (2014-02-10) (圖)
一周時事聚焦: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公車禁「回家」 (2014-02-10)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桔」爆堆填 (2014-02-10)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日擅「吞」釣島 (2014-02-10)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14巴港女」網聞稱冠 (2014-02-10)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假海芋真中毒 (2014-02-10) (圖)
通識把脈:三大人口挑戰 如何集思「港」益  (2014-02-10) (圖)
房不應求: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貧家住房夢 (2014-02-07) (圖)
概念圖:香港居住問題 (2014-02-07) (圖)
和睦願景:強政良班子 勵治化紛爭 (2014-01-28)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旅客料破億 港仍撐得起 (2014-01-27)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富國延退休紓勞荒 (2014-01-2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