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跨境學童問題亟待兩地合作解決。 資料圖片
據了解,目前居住於深圳的港籍學生有30,000多名,當中大約17,000名為跨境學童,其餘在深圳就學。預計2018年居住深圳的港籍學生總數將達到50,000多人。
年幼的學童每天花上大量時間跨境上學,對其學習、身心成長都有影響,對兩地社會也帶來不同問題。應該看到,跨境學童的家庭背景各異。有的學童父母分別為兩地居民,或都是香港人,他們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而將家庭和子女安置在內地。有的學童父母都是內地居民,這些學童也就是所謂的雙非學童,有的學童還可能是境外超生的。但無論如何,這些跨境學童是兩地社會共有的人力資源,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兩地政府需要積極合作,為他們創造正常的學習與成長環境。
台籍港籍學童待遇不同值得商榷
我們認為,目前港籍學童在深圳就讀面對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難以入讀公辦學校。按《深圳市暫住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適齡學童須提供五套材料,方可申請市內接受義務教育,當中包括由相關計劃生育工作機構出具的計劃生育證明材料,但居於深圳、香港出生的兒童,根本無法提供任何計劃生育工作機構出具的材料,故只可自行到民辦學校申請學位。然而,同屬沒有計劃生育工作機構出具材料的台灣籍學童,則毋須提供該五套材料亦可申請入讀公辦學校。台籍及港籍學童同為非內地出生的中國人,但兩者卻有不同的待遇,這方面實有商榷之處。因此,我們建議因應港籍兒童家庭的實際情況,比照台籍學童就學辦法,在政策上作特別處理,讓港籍兒童亦有機會接受義務教育。
盡快增辦港人子弟學校子弟班
此外,我們去年兩會期間提出,應容許父母並非港人、但本身有港人身份的學生報讀港人子弟學校和港人子弟班。港深政府在去年底簽訂協議,容許港人子弟學校與子弟班招收雙非學童。對兩地政府的快速行動,我們表示讚許。但應該看到,港籍學童雖然可以到民辦學校申請學位,但現時民辦學校收費高昂,每學年學費須二萬多元人民幣,絕非一般港童家庭所能負擔。此外,深圳港人子弟學校的數量不多,分布亦不平均,學童難以「就近入學」。我們建議盡快增辦港人子弟學校和港人子弟班。因應到2018年港籍學童將增加到5萬人的趨勢,我們建議兩地政府合作,對未來在內地的港籍學童的本地及跨境就學需求進行評估,以便進行相應的教育設施規劃發展,包括預留足夠及就近的民辦學校用地。
最後,我們認為在兩地教育合作的框架下,雙方應共同研究在深圳開辦由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的學校,在當地為港籍兒童提供香港的資助教育。 (註:標題及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