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文匯報董事長、社長王樹成(左),與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班禪畫師尼瑪澤仁在人民大會堂。記者王曉雪 攝
香港的全國委員們再次踏進熟悉的北京貴賓樓駐地。他們迎着淡淡的霧霾而來,雖然已不見鮮花橫幅,也已沒有恭迎的掌聲,但不論從會務材料,還是從議程安排的各個細節,簡樸、務實的清新會風,都給大家帶來另一種感觸、另一種溫馨。
文件袋中,改進會風的十八項措施,讓委員深深感觸到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一年來的效果;餐飲安排上,更使大家切實體味到簡樸之風的清新;而給大家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會風的務實高效。
委員們普遍感覺,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的首次工作報告,篇幅壓縮,文辭簡練,特別是增加了較大篇幅的「加強履職能力建設」的新篇章。
繼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本次政協工作報告新增章節開宗明義:「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履職能力建設」,「進一步改進履職方式、提高履職能力、增強履職實效,着力推進履職能力現代化建設」。
一些海外媒體,曾把政協委員稱作中國政治生活的「花瓶」。也曾有議論認為,政協委員只是履行程序中的「掌聲」。隨着中國協商民主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上述說法已漸行漸遠。但僅以「榮譽名片」炫耀身份地位的現象,依然存在。於是,俞正聲主席在報告中言之諄諄:「政協委員既是榮譽,更是責任」,「要增強委員意識、珍惜委員榮譽、維護委員形象」,「着力提升議政建言質量」,「始終如一地承擔起政協委員的責任和使命」。
對此,身處「一國兩制」條件下香港的委員們,如何更好地履行職責,便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在小組討論中,伍淑清、王惠貞、包陪慶、王敏賢、楊志紅等委員爭先恐後,就香港政改、青少年教育、社團服務、拓寬委員履職平台,以及增強履職能力等方面踴躍發言。委員們的發言準備充分,以自己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深厚的專業造詣,建言獻策、暢所欲言,展現出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香港社會正面臨着一個重要的時期,也可以說正面臨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面對香港的民生經濟和政制發展,面對國家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和夢想,香港的委員們深知肩負的神聖使命和職責。 ■王樹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