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方楚茵)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周二公告指,因各種不可控因素,於本周五到期的「11超日債」的第2期利息8,980萬元(人民幣,下同)將無法於原定付息日按期全額支付,僅能夠按期支付共計400萬元,這可能是規模1.5萬億美元中國公開交易公司債市場有史以來首次出現違約。
超日變賣海外資產籌資
據路透社引述超日太陽能常務副總裁陶然回應表示,已不指望從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處取得支持,目前主要工作是變賣海外的部分電站項目,正積極地協商,但部分機構出價太低,目前公司經營仍比較困難,扭虧不是短時之事。
市場分析指,政府這次任由超日太陽能債務違約,沒有如中誠信託30億礦產信託產品兌付危機般,在最後關頭出來「包底」,顯示監管層有意改變市場對政府「包底」的隱性依賴,促進更市場化的風險定價體系形成,整體債券市場的風險定價和資源配置會朝更高效方向發展,但相信過程中政府亦會注意守住底線,約束觸發系統性風險發生的可能。
此前債市雖出現過發行人無法償還本金的情況,但均集中在有擔保的中小企業集合債,最後都由擔保人承擔代償責任,而包括不能按時全額付息在內的違約尚未有過。市場對事件意見各有看法。宏源證券固定收益部研究總監鄧海清表示,事件是近年中國實質性違約的第一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標誌着中國債券市場走向成熟,2014年是中國債券市場的「風險元年」。
獎優汰劣有利經濟轉型
國信證券宏觀分析師鍾正生認為,此次違約事件應屬個案,不必擔心此單違約會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蔓延成系統性風險事件,央行誓守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政府或顯性或隱性的擔保無處不在,政府維穩增長的底線思維仍未動搖,亦不宜高估超日債違約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在宏觀經濟轉弱背景下,信用風險或遲或早不可避免地是要釋放的,但只要流動性不出現系統性收縮,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就不會明顯。
海通證券宏觀研究員姜超亦認為,只有引爆信用事件,才能獎優汰劣,促進債市的長遠健康發展,只有融資利率有效,才能真正促進中國經濟轉型。
李稻葵:最怕波及餘額寶
全國政協委員、人行前貨幣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在出席兩會期間表示,最怕的是超日債違約事件引起不明就裡的投資者爭相兌付餘額寶。他認為,超日債違約並不意味大規模的兌付危機,更擔心的是各種信託。對於前段時間中誠信託事件,他認為應該讓風險釋放,讓投資者吸取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