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匯觀察:資本面前人人平等


放大圖片

海巖

對有幸出席「兩會」的民營企業家代表委員來說,每年的參政議政盛會不啻為一場「訴苦會」。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被問起會否參股國企時,回答 「我沒有錢,我也不敢」,透露出這位身經百戰的企業「大佬」過去幾十年無數次撞上「玻璃門」的無奈。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坦言,「至今既拿不到互聯網金融牌照,也無法在國內上市」,讓人從中讀出中國最大互聯網公司遭遇發展「天花板」後的困惑。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於鼓勵民營資本的發展,從來不吝嗇政策優惠和平等待之的許諾。但對於支撐着中國90%以上就業、超過73%稅收的民營經濟,卻是紙上無「門」勝有「門」,從2005年鼓勵民間投資的「老36條」,到2010年的「新36條」,以及此後的42項實施細則,一項項旨在打破「天花板」和「彈簧門」的政策,仍然無情地撞上「天花板」、「彈簧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承諾在新老「36條」和實施細則基礎上,再出台具體操作辦法,更提及要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為民間資本提供大顯身手的舞台,可民營企業家們對此並不樂觀。行政審批繁瑣,融資管道不暢,稅費負擔過重,民營企業資產權益保障缺陷,都為民營企業的發展設置了「玻璃門」和「天花板」,讓民營企業家看到了政策,卻無法享用;看到了空間,卻無法進入;看到了機會,卻無法把握。

深諳市場經濟之道的李克強總理,在此輪全面深化改革中一再提及「法不禁止皆可為」,以「權力清單」規範政府行為,以負面清單為企業提供自主投資發展的空間,這是為民營企業破「門」的正確道路,但佩戴在民營資本身上的標籤何時摘下,真正做到資本面前人人平等,需要各級政府自我革命,拿出李總理誓言的「壯士斷腕的勇氣」。

相關新聞
習近平:保障醫護 嚴懲醫暴 (圖)
患者掄錘襲擊 京醫頭破血流
醫生嘴被打裂 堅持做手術
今年以來醫暴事件簿
貧困地區大學生 今年增招2.8萬 (圖)
民企委員抱怨上市:國內上不了 境外不讓去 (圖)
文匯觀察:資本面前人人平等 (圖)
十八大以來 6名政協高官落馬 (圖)
落馬政協高官一覽表
二月河不贊成高薪養廉 (圖)
李書福:予中小微企併購重組稅收優惠 (圖)
兩會今日看點(3月8日)
中國保持利用外資優勢 逾九成外企願擴投資 (圖)
中國積極評估TPP談判進程
主席台特寫:汪洋關注政協治霾發言 (圖)
農業部倡建機制防糧價超「天花板」 (圖)
科研經費管理怪圈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河北副省長倡建京津冀自貿區 (圖)
農工黨:治污應效反腐「零容忍」
李克強:要給民眾安全安寧感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