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海巖
對有幸出席「兩會」的民營企業家代表委員來說,每年的參政議政盛會不啻為一場「訴苦會」。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被問起會否參股國企時,回答 「我沒有錢,我也不敢」,透露出這位身經百戰的企業「大佬」過去幾十年無數次撞上「玻璃門」的無奈。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坦言,「至今既拿不到互聯網金融牌照,也無法在國內上市」,讓人從中讀出中國最大互聯網公司遭遇發展「天花板」後的困惑。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於鼓勵民營資本的發展,從來不吝嗇政策優惠和平等待之的許諾。但對於支撐着中國90%以上就業、超過73%稅收的民營經濟,卻是紙上無「門」勝有「門」,從2005年鼓勵民間投資的「老36條」,到2010年的「新36條」,以及此後的42項實施細則,一項項旨在打破「天花板」和「彈簧門」的政策,仍然無情地撞上「天花板」、「彈簧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承諾在新老「36條」和實施細則基礎上,再出台具體操作辦法,更提及要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為民間資本提供大顯身手的舞台,可民營企業家們對此並不樂觀。行政審批繁瑣,融資管道不暢,稅費負擔過重,民營企業資產權益保障缺陷,都為民營企業的發展設置了「玻璃門」和「天花板」,讓民營企業家看到了政策,卻無法享用;看到了空間,卻無法進入;看到了機會,卻無法把握。
深諳市場經濟之道的李克強總理,在此輪全面深化改革中一再提及「法不禁止皆可為」,以「權力清單」規範政府行為,以負面清單為企業提供自主投資發展的空間,這是為民營企業破「門」的正確道路,但佩戴在民營資本身上的標籤何時摘下,真正做到資本面前人人平等,需要各級政府自我革命,拿出李總理誓言的「壯士斷腕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