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鍾校長出席2007年仁大開放日,細閱報章刊登樹仁學生梁肇堅拍攝的圖片。受訪者供圖
求學問道,是中國讀書人的傳統。樹仁位處寶馬山,每次我走在那長長的石梯時,都有一種上山求道的感覺,既要毅力,也要恆心。而讓莘莘學子有機會悟道的,就是耗盡畢生精力在樹仁的鍾期榮校長和胡鴻烈校監夫妻倆。
我與樹仁結緣始於姐姐的畢業禮,當年我還是個初中生,對樹仁的印象不深,只記得是在寶馬山一條小路上有一幢由橙色磚砌成的小校舍,沒有豪華的大禮堂,連學校門口也沒有一般大學氣派。後來我入讀樹仁,我常常與人說笑自己就讀在全港(海拔)最高的專上學府。
我是上世紀90年代入讀樹仁的,當時的校園只有一幢主大樓和邵美珍堂,走廊都是幽暗而潮濕的。後來,我有幸參與校慶30周年及35周年的慶祝活動,才知道那幢在陡峭山坡上用了176條地樁建成的12層校舍,確實得來不易。
在樹仁讀書的時光,總是十分愉快。師生關係特別融洽,我們當年籌辦系會活動時,已先逝的黃夢曦老師都會提點我們邀請鍾校長出席,有時活動經費不足,鍾校長就是我們的救星。
長駐校園 校長事必躬親
一般的大學校長多只處理大事,只會出席學校的大型活動,很少會在校園內走動,但是我們的鍾校長,卻是事必躬親的校長,當年我們要找校長,只要到一樓校長室就能找到。她是長駐校園的,每次出席我們舉行的活動,她都會穿着她那些簡樸而大方的小旗袍,給我們訓話和鼓勵。我曾與同學在金鐘地鐵站舉辦新聞系傳播節的公開展覽,校長就親自到場打氣。
千禧年前後,我回母校執教,獲鍾校長親自接見。那個炎熱的夏天,我戰戰兢兢地坐在校長那從來不開冷氣的校長室,她在一大堆文件中抽出一份聘書,親手寫上我的職位,那種備受重視的感覺至今難忘。
愛看着校門 觀學生出入
校長於2001年在學院進行學位評審期間中風,之後仍堅持坐着輪椅定時回辦公室看公文,而她生病後,我與她接觸最多的是在35周年校慶時,為她拍攝特輯,我帶領着一班學生到學校宿舍做訪問。那是一個下午,她坐在書桌前,在看護的協助下翻閱書籍,宿舍的布置簡單得令人無法相信,看護告訴我們,校長最愛在宿舍的洋台上看着樹仁的大門,看着學生上課下課。
知道校長仙遊後,我嘗試在我的電子相簿中找我們的合照,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因為她的堅持與執着,成就着今日的樹仁,也讓學生時刻感受到她的關懷。2007年的樹仁開放日,她坐輪椅來參觀,剛巧當年新傳系的梁肇堅在西鐵意外中拍攝到難得的新聞圖片,成為多份報章的頭條新聞,我在向鍾校長介紹這事時,她緊執着剪報入神地閱讀,那份對學生的關切之情,讓人動容。
校長「放學」了 典範永留存
寶馬山上有無數說不完的小故事,那些點滴中常出現一個嬌小的身影──我們的鍾期榮校長。樹仁每10年建成一幢建築物:1985年搬到寶馬山、1995年建成圖書館大樓、2005年建成宿舍及文康大樓,大家期待着研究院大樓能在2015年落成吧,可惜,校長這次只能在天堂上看到她的千秋偉業在寶馬山上屹立着,讓無數有志向學的青年能有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
今日鍾期榮校長終於「放學」了,但是我們將會緊記校訓「敦人博物」,回饋社會。鍾期榮校長克儉堅毅的精神,是後輩的典範。懿德常在,永留我心!
■1994年新聞系畢業生.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研究生 陸寶玲
(小題為編輯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