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最近兩年的財政預算案均有提及海水化淡議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表示,為了建立一套不受氣候變化影響而穩定的長遠淡水供應,水務署將在將軍澳興建海水化淡廠,水務署已就海水取水口、海水化淡工序和濃鹽水排放等技術方案作評估,預計策劃和勘查研究會在明年初完成,可望於2020年投產,屆時每年可為香港提供5,000萬立方米食水,佔全港食水用量的5%,將來食水年產量可再增加至9,000萬立方米。
曾俊華昨日在網誌上表示,香港現在有穩定的食水供應,市民容易忽略長遠淡水供應的風險。政府正在積極研究在香港採用海水化淡技術的可行性。
曾俊華指,氣候變化令極端天氣的出現愈來愈頻密,他引述天文台台長早前指出,近年全球多處頻密出現反常天氣,清楚顯示已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令珍貴的水資源更加貧乏,於2011年,香港全年降雨量為1,477毫米,但集水區內收集的水量,僅為本港多年平均集水量的35%,而且預計香港在21世紀仍然會出現極端乾旱的情況。
粵市需求漸增 勿依賴東江水
曾俊華補充,極端天氣除了影響本港的集水量,同時亦會影響供應本港70%至80%原水的東江水源。這個水源對整個珠三角地區舉足輕重,加上廣東省其他日漸富裕的城市包括河源、惠州、東莞、深圳等,對東江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香港作為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一員,不應過分依賴東江水,應該負責任地探索其他新的水源,以應對未來供水的挑戰。
逆滲技術成熟 料成本續降
曾俊華又指,以往的海水化淡廠採用高鉬]餾技術,因燃料價格B升,令產水成本過於高昂。而近年海水化淡技術發展迅速,新的逆滲透技術亦趨成熟。而根據國際海水化淡協會資料,2012年全球約有1萬6千個海水化淡設施,總日產量超過7千萬立方米,其中逾60%採用逆滲透技術,而有關設施的數目亦持續增長,生產成本相應下降,每立方米成本價,由上世紀70年代中的35元下降至現時12元,雖然仍較其他水源略高,但相信將來成本價隨科技發展仍有下調的空間。
曾俊華透露,水務署一直有密切留意有關技術的發展,並早於2007年完成海水化淡技術的先導研究,確定在香港採用逆滲透技術的可行性,生產的食水能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的飲用水標準。
曾俊華指,水務署在將軍澳預留了約10公頃土地,興建海水化淡設施,並已於2012年年底展開為期兩年的策劃和勘查研究。在過去一年,水務署就海水取水口、海水化淡工序和濃鹽水排放等技術方案作評估和初步擬案。預計策劃和勘查研究會在明年初完成,可望於2020年投產,屆時每年可為香港提供5千萬立方米食水,佔全港食水用量的5%,將來食水年產量可再增加至9千萬立方米。
港海水資源豐 勿臨渴掘井
曾俊華坦言,香港淡水資源缺乏,但三面環海,有無限的海水資源。興建海水化淡廠能夠提供一個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穩定水源。故需要作好準備,不要臨渴掘井,使海水化淡長遠可以成為香港一個重要的水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