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刨果皮機。 張偉民 攝
汪恩光的生意,最大的還是康加廚具,全球3,000多家專賣店每天不斷輸出康加的產品。但一切從頭說起,汪恩光話:當年自己只憑2,800元創業,當中有500元更是問媽媽借的,「當時大家4個電子廠同事集資有萬元,做了些小生意,開了間工業設計公司。」
他自己記得很清楚,其時正是香港富豪們創業的時間,「那時候做電子廠,他們(富豪們)都是我的客,他們影響了我,有了要創業的慾望。」1986年,他接到一間洋行的生意,對方預付了22萬元,他就膽粗粗自行設廠,設計和生產廚具。「我自己喜歡煮食,對廚具有要求。而且,我對發明創新一直都好有觸覺,小學已經研究燒焊。」
背水一戰的決心
簽第一張單,汪恩光學習到的,是何謂國際標準。「開始時,他們多多要求,當然都抗拒,但後來了解何謂國際標準,對未來相當受用。」他笑着分享,「曾經有員工問我,老闆你為了申請ISO有幾大決心?於是我答,邊個部門要拿的ISO不合格,就所有人同我返鄉下。」當時做模部的ISO最難考到,但最後都一次過成功,「ISO是令我們成功的方法,別人攞不到,多難攞都要攞到,因為攞不到就沒有生意。」於是上下一心又過一關。
知識產權的鬥爭
汪恩光自己由創業的第一日開始,就知道要打造品牌,公司要有自己的創意和產品,而今日他的設計會賣給外國公司,二次創作後再由康加生產並收特許權使用費(royalty fee)。
對於保護自己的品牌,汪恩光一直花盡心思,多年來曾耗資共千萬港元控告翻版侵權,今日贏得了「知識產權鬥士」的稱號。「打假不簡單,花時間花金錢花心機,我不怕得罪人,只要有人破壞到我的品牌,我都告。」但面對內地,汪恩光感到很無奈,因為內地太大,盜版打之不絕,春風吹又生。
「在內地,我們每出一件貨都有十幾間廠等住抄。」汪恩光指自己有一次在德國展覽,有間內地公司抄了他們的設計去參展,於是有海關去叫他們把相關貨物下架。「那個人竟然話我壟斷市場。」
「然後有一次我們在內地進行打假行動,花了一年時間搜集所有的證據,最後一句因為相關負責人今日去了奔喪,法官又信佢,入不到舖頭查封。」汪恩光在這場打假行動中,雖然最後都獲得勝利,不過對方都只是被罰了5萬元就了事。「哈哈,花光了心神,換來的就只有5萬元賠償。」說完嘆了一口氣。
宣揚正版攻內地
「我們在香港做過市場調查,他們報告指康加在廚具方面,已經沒有對手。因為很多歐洲大品牌,都是我們做的。」而他就認為自己最大的對手就是盜版,「我們近日先開始打香港和內地市場,因為內地的盜版問題太嚴重,所以一直無入去。不過後來我覺得再難都要做,因為如果我們不打入去,在內地不會有人知,我們才是正版正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