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供應增加及美國或提早加息下,國基會憂慮本港樓價會失控調整。 資料圖片
歡迎增建屋量 助維持市場穩定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方楚茵)面對供應漸增及美國加息時間步近,今年來本港樓市有所下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昨指出,本港的主要風險是可能出現物業價格失序調整,並觸發經濟活動、銀行貸款、家庭資產負債與樓市之間的惡性循環,在目前樓市上升周期實施逆周期對策有助維持穩定,但當局需因應宏觀風險減退程度,逐步撤銷印花稅等辣招,並在市況急速調整時加快撤招。不過,特首梁振英昨回應指,調控樓市僅初步見效,還要繼續搵地,現非「撤辣」時機。
IMF代表團完成在港考察後昨發表初步總結指,本港在環球經濟復甦支持下,預料今年外需改善,內需堅穩,帶動經濟增長加快至3.75%。勞工市場保持穩健,失業率略高於3%,通脹率維持約4%。本港經濟增長雖加快,但主要本地風險來自物業價格失序調整而觸發經濟活動、銀行貸款、家庭資產負債與物業市場之間的惡性循環,建議政府繼續實施穩健而具前瞻性的金融監管、良好公共財政管理以及聯繫匯率制度,增強本港經濟承受衝擊能力。
增供應助解決不均問題
該會指,歡迎政府最近公布計劃增加房屋(包括公營房屋單位)供應,可助解決不均問題。惟措施見效需時,因此在市場上升周期實施逆周期審慎監管及財政對策,可助促進市場有序調整及維持金融穩定。但退出逆周期審慎監管措施則應視乎宏觀金融體系風險退減程度,建議印花稅的財政措施可因應市場正常化步伐逐步撤銷,若市況急速調整更可加快撤銷步伐。
IMF對本港金融體系的壓力測試結果顯示,本港銀行體系具充分條件承受惡劣境況,包括內地、本港及全球經濟增長減慢、美國利率上升及資產價格受衝擊等。港府亦主動推行有助維護金融穩定措施,包括積極管理按揭成數及個人貸款供款與收入比率。
該會認為本港金融制度規管及監管穩健,具足夠能力承受可能出現的衝擊,但需建立一套金融機構處置機制及保險業規管和監管,繼續與國際組織聯繫,應對跨境挑戰及符合正在演變的國際標準,維持優良規管及監管和推動市場基建發展,有助提升本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方面的競爭力。
須注視內地信貸風險
但IMF關注本港銀行體系因內地相關貸款上升,信貸水平自2010年來迅速增長。近年本港銀行向內地非銀行類客戶提供的貸款和有關風險承擔顯著增加,以廣義計算佔銀行體系總資產的比例上升至19%。包括借予內企在香港關聯機構於本港以外(包括內地及其他地區)使用的貸款、本港銀行在內地的附屬公司所借出的貸款,以及香港銀行借予海外公司在內地使用的貸款。隨着中港融合、金融聯繫持續深化,認為當局須密切注視相關風險,並與內地監管機構維持緊密合作。
外圍方面,美國退市雖收緊本地資金流動性,但美經濟轉好抵銷負面影響。退市若加劇資本流向及金融市場波動,或帶來顯著負面影響。內地方面,一旦出現不利情況,或會打擊經濟信心,並透過貿易及金融渠道對本港造成負面影響。若內地經濟成功轉型,短期內雖可能拖慢增長步伐,但中長期卻可帶來重大益處。
支持設財劃組及聯匯制
財政政策方面,代表團支持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從長遠角度擬定財政政策的工作,可助引導公眾討論如何應對人口老化及貧富差距的開支、維持低稅制及堅守審慎理財間作出平衡。該會又指,聯繫匯率乃最適合香港的匯率制度,令本港成功應對不斷轉變的全球環境,並認為本港對外收支狀況與其本身中期基本因素及可取的施政框架大致相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