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IMF昨指出本港的主要風險是樓價可能出現「失序調整」,認為港府宜因應樓市的調整程度,逐步撤銷「辣招」,以免拖累經濟。事實上,受到新盤近月減價促銷、樓市「辣招」三讀通過以及美國預告可能提前加息等負面因素影響,私宅樓價近期跌勢開始加劇,蝕讓個案亦告頻頻出現。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表示,樓價已由去年高位回落,據該行的「樓價走勢圖」,樓價持續下滑,首季樓價已累跌約1.5%,而相比起去年2月份高位比較,累積跌幅則進一步擴大至4.6%。特別是近月有不少利淡消息出籠,包括地皮相繼以低於市場預期售出,甚至乎流標。再者,新盤定價競爭力,甚至較同區二手更低。另美國似有意加快退市步伐,加息或提前來臨等等。上述負面因素相信會令年內樓價加快調整。
首季物業成交跌11%
至於物業買賣方面,今年首季整體物業(包括一手私樓、二手住宅、工商舖、純車位及其他物業)註冊宗數合共約13,988宗,較去年第四季15,712宗跌約11%,甚至跌穿去年次季低位14,291宗,並創1991年有紀錄以來新低。當中二手住宅更僅錄約7,800宗,首次季度跌至不足8,000宗,則創自1996年有紀錄以來新低。
IMF昨提出,港府應視乎宏觀金融變化的情況,印花稅亦隨着市場步入正軌而逐步撤銷,一旦市況出現急速調整,則可加快撤銷步伐。劉嘉輝認為,預期今年樓價的調整主要受需求管理措施及一手市價推盤所致,今年樓價跌幅不會太大。在此情況下,相信政府於短期內撤招的機會不大。然而,根據過往經驗,本港樓價出現大幅調整往往受外圍因素影響,如外圍環境變差令樓價出現調整,加上未來供應增加及現行「辣招」有機會令樓價一瀉不止,因此政府應審時度勢,盡量避免重蹈1997年至2003年樓價急跌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