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五彩雙龍戲珠紋渣斗,「大明萬曆年製」款,明 萬曆 (1573-1620) 長青館藏品。
文:張夢薇
犀角、象牙在內地已經屬於被國家禁止貿易,不得作為拍賣標的,喜愛小件文玩人士其實更加迷戀器物背後的一絲文化之意,這些令藏家心癢的物件5月就要來襲。5月3日至9月28日,香港藝術館將呈獻逾二百件明清瓷器雜項珍藏,讓收藏愛好者一氣過足癮。
戰後香港因緣際會成為了華南地區的重要文物集散地。1949年後,國內頂級藏家紛紛南遷來港,帶來大量文物,同時造就了百年不遇的收藏契機。而藝術收藏正正也是因緣際會,本地資深收藏家練松柏先生早年留學英國,受西方收藏中國文物風氣薰陶,培養出對收藏的熱誠。練先生嘗言這是「人緣」與「物緣」,可謂愛藏者的箴言;而藏品正是牽繫着這種種因緣故事的載體。
是次展覽從練先生的長青館珍藏中,精挑細選了約270項明清兩代的器物展出,其中更有不少是宮廷御製,包括陶瓷、玉器、犀角、象牙、竹器、畫琺瑯及玻璃等不同種類。展覽以中國文物的材質、色彩、工藝、造型、圖像等角度,分析中國人對美的品味追求,帶領觀眾進入一場美的盛宴,一探中國既工且雅的精緻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