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介紹兩位「平喉天吞」小明星和徐柳仙童年賣藝的事跡,提及歌壇女伶因家境貧乏早出道大不乏人,其中佼佼者當數「四大平喉」年紀最長、資歷最深的「亞家」(大姐的意思)張月兒。她在1907年出生,較1912年出生的小明星年長五歲,較1917年出生的徐柳仙年紀足足大十年,她十三歲登台作職業演出,不久已成「歌界明星」。
有關張月兒的生世,網上流傳兩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說她生於順德謝村一個貧農家庭,但因家貧被賣到新會由養母(阿姑)撫養成人,在老音樂師傅徐桂福門下學藝;另一個版本,說她是番禺鍾村鎮謝村人,早年家貧,父以教書為生,所以她六歲已懂背誦唐詩。父親死後,十二歲的張月兒隨母往香港,從樂師徐佳福學粵曲。第二個版本與魯金撰的《粵曲歌壇話滄桑》一書的說法相同;而魯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曾訪問張月兒,可信程度較高。
徐佳福擅長大喉,卻發現月兒音量相當雄厚,高低音域廣闊,可唱三個八度,便用心教她唱男女對答的粵曲;因此,卻使張月兒日後成為平喉、子喉俱佳的歌星。
習曲一年後,張月兒十三歲第一次登台,初試歌喉,各大唱片公司便爭相聘請去灌唱片。當時香港歌林唱片公司匯集名家灌了《歌姬同樂宴瓊林》一曲,就稱張月兒為歌界明星,熊飛影為大喉領袖,郭湘文為平 喉領袖,劉碧雲為子喉後學。
上世紀二十年代,張月兒的唱片《蝶迷》、《花月留痕》、《遊子悲秋》、《愛花情果》、《鶯鶯酬柬》、《口花花》、《拜金花》、《難兄難弟》、《字花廠尋妻》等, 已風行於省港澳,「歌界明星」美譽張月兒是受之無愧的。三十年代,影星阮玲玉自殺,張月兒既哀悼這一代紅星,更憤恨那吃人的社會,特邀撰曲家為她寫一首《一代藝人》。此曲問世後,竟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曲。
張月兒能唱多種聲調,大喉、平喉、子喉、子母喉、老生喉都能運用自如,在一首曲中,經常一人唱多角,身份各殊,形神俱肖,故群眾又稱她為「鬼馬歌王」。另一說法是張月兒擅於「問字求腔」,每每於行腔中突作一小停頓,往往使伴奏樂師難於應付,所以說她唱法「鬼馬」。
自三十年薛覺先開始,紅伶着重「問字求腔」,亦喜在唱到婉轉的地方,突然停頓一拍或半拍,然後再繼續唱下去,正是受張月兒的影響。張月兒經歷了早、中、末歌壇變遷,桃李眾多,於1981年離世,影響梨園六十年有餘。■文︰葉世雄
|